质疑基督教 #4: 身份认同

提姆·凯勒牧师七周系列讲座《质疑基督教》第四天,主题是身份认同。我的成就决定我是谁吗?

(以下是凯勒演讲内容,根据视频整理,有删节。这系列讲座的受众是非基督徒。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

这个讲座是一个系列。第一天的讲座是后续所有讲座的前提。我当时说,我们无法完全证明有神或是没神。如果你相信没有神,这是世俗主义的观点。世俗主义不是信仰的缺失,而是另一套信仰体系,为理性是什么、物质世界的本质、道德观、人的目的等等给出了解释。这都是信仰。没有哪一种有关终极现实的信仰体系能被完全证明,但不表示我们不能比较。在这个系列里,我做的事情就是比较。

每个人都需要这五样东西才能活:满足感、生命的意义、道德判断的基础、对未来的希望、个人身份认同。每套信仰体系都试图提供这些东西。问题是,它们做到了吗?我在这里当然是代表基督教信仰的。我希望尽可能公平地对待其他信仰体系。但我的立场是,基督教在这些方面提供的资源是无可比拟的。

今晚的主题是身份认同。某种程度上说,身份认同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文化时时刻刻告诉我们,做真实的自己,爱自己,珍惜自己。每种文化都必须帮助其成员形成身份认同。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自我价值,不然你没法活。

今晚我们要做的就是比较。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帮我们形成身份认同的?和其他文化有什么不同?基督教又能提供什么?

我们来谈谈两种基本的身份认同。加拿大哲学家Charles Taylor写了一本书叫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自我的来源:现代身份认同之建构》)。他在书里追溯了西方身份认同史,认为我们已经从传统身份认同过渡到现代身份认同。我想比较这两种身份认同,因为虽然西方社会已经抛弃传统身份了,但在大多数非西方社会,传统身份依然是这些文化赋予其成员自我价值的方式。

根据Charles Taylor的说法,传统身份认同是自外向内的,现代身份认同是自内向外的。传统身份认同是这样的:你到外面去寻找大写的真理,可以是神,可以是某种道德传统,可以是家庭——每个文化都不太一样。然后你察看自己的内心,重新调整你的情感和你的生活,好与真理相符。假如真理说,不可通奸,但我就是想通奸,那你不可以这么做。你的自我价值通常是你的家庭或者社群赋予的。他们看到你为了更大的善而约束自我,就会说你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个好人,然后他们赋予你自我价值。

现代身份认同与此完全相反。你一开始就向内察看,然后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到内心去寻找真理和对错。然后你向外,要求其他人都调整他们对你的情感,来迁就你和你的自我认识。在现代身份认同中,没人有权利决定你的自我价值,没人能肯定你,除了你自己。只有你能决定自己是谁。只有你能决定对你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一种文化告诉你如何获得身份认同时,从来不会说,这是获得身份认同的许多不同方式之一。它只是把身份认同强加给你,假定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给你的印象是没有其他可能。我们的文化把身份认同强加给我们的方式是无形的,我们根本就没意识到。

我举几个例子。文化不会在课堂上把身份认同强加给我们,而是通过讲故事实现。不久以前我看了J. K. 罗琳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基本情节围绕默然者(obscurials)展开。默然者是一个巫师,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他不被允许施行魔法,不被允许表达他的魔法本性。默然者会产生默默然(obscurus),这是一种寄生虫似的黑魔法,好像巨大的变形虫一样四处吞噬。电影的设定就是,你必须表达并且满足你最深处的欲望和本性,那就是你的自我认同。整部电影都建立在这基础之上。这个观点也就这么传达给你了。

说到电影。1964年,迪士尼把《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拍成了电影。五十多年之后,又重拍了一次。我看过第一部《欢乐满人间》,情节完全围绕班克斯先生(Mr. Banks)展开。他有很好的个人目标,很想变得富有,想往上爬。他在银行的工作太忙了……班克斯先生(Mr. Banks)在银行工作,大家有get到吗?最后他发现忽视了家庭,于是辞掉工作,跟孩子放风筝去了。换句话说,家庭比个人抱负更重要。

但是如果你去看新版的《欢乐满人间》,五十年后的版本已经从传统身份转变成现代身份。整部片子都在讲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最近,Glenn Close赢得金球奖的时候上台说,家庭很好,但是你也要把自己的事业放在首位。这和第一部《欢乐满人间》正好相反,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从传统身份认同过渡到现代身份认同。前者要求你为了真理克制自己,后者要求你在内心找到自己,坚持表达自己。

在我们眼前瞬间从传统身份转变成现代身份最有名的例子,可能就是电影《冰雪奇缘》了。艾莎的主题曲是Let It Go. 一开始,她唱道:don’t let them in, don’t let them see, 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 cons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 这就是一种传统身份认同,但用了一种还原主义的方式把它描述得极为可恶、消极又令人窒息。然后突然间,她唱道,I’ve gotta see what I can do, test the limits and break through, 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 I’m free!

她在你眼皮底下从传统身份认同转变成现代身份认同。为了确保你明白这个意思,艾莎的服装顿时焕然一新,头发也放下来了……顺便说一下,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它的音乐,喜欢它的歌曲,喜欢它的动画。但你也可以看到片子传达的信息。Let It Go的意思是,要向内找到自我,不再压抑,要表达出来。每一天,每一部电影,每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所有的事都在传达这个信息:传统身份是可怕的,现代身份才是你想要的。

现在我想谈谈现代身份认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此之前我想说,我今天不是来捍卫传统身份的。我只是要指出现代身份认同面临的严重问题。我说我不是来捍卫……这么说好了,我的外公出生在意大利,在1898年,他18岁左右,从意大利来到美国。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我们家族是做锅的,在那不勒斯城外的小镇上。我外公去找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对他说,我不想做锅,我想做点别的。我外曾祖父说,你要么当神父,要么当兵,要么就做锅。只有这些选择。外公问,为什么不能做别的工作?外曾祖父说,没人会雇你,他们会说,你来自那个做锅的家庭,你就是做锅的。外公说,如果我去另一个小镇呢?外曾祖父说,也没人会雇你,他们会说,你不是这个镇上的,你是那个镇上的,回去吧。所以你看,那是一个阶层分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其中的人有传统身份,你的自我意识和价值都来自你被赋予的社会角色。一切都为你规定好了。如果你履行得好,所有人都说你很棒。如果你履行得不好,你就会被社会抛弃,成为贱民。我很高兴我外公在1898年来到纽约,在艾里斯岛登陆,又在小意大利居住和生活。他来到了一个足够现代的社会,让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很高兴我今天在这里。所以我并不是完全反对现代身份认同,也不是完全认可传统身份认同。

但现代身份认同面临严峻问题。传统身份可能让人感觉窒息,可能导致剥削等等,现代身份认同也有问题。过去几年在公共空间里常被讨论到的有四点。

第一,现代身份认同是不连贯的。这个身份认同说,你要在内心发现你是谁。但你如果看得够仔细,对自己够诚实,就会发现你深处的欲望是矛盾的。你永远无法通过观察内心来发现你是谁。比如,你说我真的很爱这个人,我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但我也很想要这份事业,如果我和这个人在一起,我就不会有这份事业。到底哪个欲望是我真实的欲望?可能两种欲望都很强烈,也就是说你最深处的欲望是矛盾的。就算在很短的时间内,你觉得它们不矛盾,再过一年你的看法就会改变。

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名作《忏悔录》里说,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寻找自己,他意识到:“我是分散的,零落的,我的思想和欲望没有形成连贯的整体。”我没法仅仅通过察看内心发现我自己。后面有个地方他对神说:“只有被你的爱之火净化熔炼,我才会流淌成一体。”

现代身份认同的前提假设之一是,你能通过向内察看最深处的欲望发现你自己。古人从不相信这点。非西方社会的人也不相信。这不是真的。

第二,现代身份认同是脆弱的。因为这个身份的另一个前提假设是,你不能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是谁,你不能让任何人来肯定或者判断你的价值。只有你能决定对你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说,全世界都说我是个恶魔,但我不在乎,我觉得我很棒。不可能。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是社会性动物,那就需要有人来肯定我们。如果坚持只有我们能肯定自己,那你看到问题了吗?没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缺点。没人比你更清楚你离自己的目标有多远。也就是说你无法肯定你自己。你非常需要别人,但是你说不行,只有我能理解我自己。这就意味着现代身份认同非常脆弱。我们成了最想得到爱和关注的一群人。我们需要很多肯定。在传统社会里,如果你做锅,你父亲说你不错 ,你母亲说你不错,你的邻里说你不错,那你就感觉很好。你从不会有任何自我怀疑。现代人不是这样的。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总是情绪不稳定,总是迫切需要每个人的肯定,而且永远觉得不够。这就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爆发的原因之一。你不能对别人的意见表示不同意了,因为观点就是我的身份认同,你要是不同意我,你就是在攻击我这个人。

现代身份的脆弱导致人们沉迷于性和恋爱。Ernest Becker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在70年代写了一本书叫The Denial of Death,得了普利策奖。他在书里说,现在我们不信神了,那我们自由了吗?他很现实地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不信神之后,我们就得寻找其他方式来肯定自己。他在有一处讨论了启示般的恋爱。他说,现在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来自神了,我们就试图从爱人身上找到自我。他说:“我们在爱人身上寻找自己内心深处需要实现的自我荣耀。把爱人提升到这个位置是想得到什么呢?想让爱人去除我的缺点。想被证明是对的。想摆脱虚无。想知道我的存在不是徒劳。想被爱人拯救。不用说,没人能给你这些。”

第三,现代身份认同加剧了社会碎片化。如果你不能允许任何人让你牺牲自己的幸福,如果你必须永远做真实的自己,那就意味着除非一段关系对你有利,能帮你实现自我,否则你不会进入并且维持这段关系。每段关系都是一场交易。这就是为什么养育子女对现代人来说很难。Jennifer Senior写了本书叫All Joy and No Fun,讲现代育儿观的。很棒的一本书。她说生小孩的人越来越少了,原因是,养育子女是仅剩的最后一种非交易关系,因为你不能跟孩子离婚。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随时可以抽身离去,这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碎片化。

第四,现代身份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不管社会怎么说,文化怎么说,你怎么说,我就要做真实的自己,我只要审视内心就能找到自己,这是一种幻觉。让我解释一下。

一千年以前,有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勇士走过英格兰。他审视自己的内心,看到两种强烈的冲动。一是攻击性。如果有人冒犯他,他就会爆发,把对方杀死。二是一种非主流的性欲。这种性欲不被主流文化接受。我就不具体举例了,因为有很多种可能。那他怎么办呢?他会看着他的攻击性说,这就是我。因为这是一个耻辱与荣誉的文化,是一种勇士文化。他看到他的性欲则会压制它。

一千年以后,有个现代盎格鲁撒克逊年轻人走过英格兰。他审视自己的内心,看到攻击性。如果有人对他不尊重,他就会爆发,并且攻击对方。他还看到一种非主流的性欲。他说,攻击性不是我,我需要心理治疗,我需要情绪管理。他看到他的性欲说,这就是我。我们从这个思想实验里学到什么?他们都不只是看着自己的内心,然后说我要做真实的自我。他们都从外部引入了一个道德框架,然后按这个道德框架去压制一部分自我,肯定另一部分自我。都不是在做真实的自己,都在做文化告诉他们该做的事。

事实是,现代人在做着他们的文化告诉他们该做的事。他们跟着剧本走,没有找到自己。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控制,就好像这两位盎格鲁撒克逊人被各自的文化所控制一样。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精神病学的学术书叫《身份认同与社会变迁》(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其中有篇文章是Joseph E. Davis(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家)写的,他说:“今天的心理治疗师经常会对病人说,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是谁,不要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任何人的观点之上,你要选择你是谁,你要肯定你自己……这里面有很深的虚伪,因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理治疗师就是在把一种非常特殊的、西方的、高度个人主义的身份认同和对现实的认识强加给病人,不给他任何选择。心理治疗师对病人做的事,就是他刚刚告诉病人不要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传统社会有一套不同的价值观,它喜欢权威、传统、稳定。现代社会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它喜欢打破常规、创新。但事实是,两种文化都在告诉你怎么寻找身份认同。唯一的区别是,传统社会的人起码知道他们在压制自我,被文化控制。但现代文化对你说,你已经自由了。但你没有。你还是被牢牢控制着。这是个幻觉。

传统社会的人努力制作上好的锅满足他们的父母和社群。现代人努力打破常规,创新,做真实的自己。两种人都想赢得自己的救赎。他们都想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就需要表现好。从某些方面来说,现代人要做到这点更难,因为你没有被赋予一个社会角色,你必须创造你自己,你要制定伟大的目标,然后疯狂工作,那种压力是巨大的。

最终两种身份认同都是毁灭性的,因为你的自我价值都取决于你的表现。如果你这周表现好,就稍微自信些,如果表现不好,就跌入低谷。还有别的选择吗?有的。

基督教给你的身份认同是唯一一种白白接受而不是赢取得来的身份。基督教身份认同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在其基础、源头和对人的塑造上。

首先,其基础是独一无二的。我先引用这句话,不明白没关系,我会解释。《哥林多后书》五章21节说:“神使那无罪的[耶稣],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这意味着耶稣有罪吗?不是。而是说神对待耶稣就好像他做了我们所做的一切。耶稣接受了惩罚,偿还了债务,好叫我们成为义人。顺便说一下,我现在不是在捍卫基督教福音,我是在解释它。我在向你说明它如何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当我们说,‘父啊,赦免我,接纳我,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耶稣做的事’,在那一刻,我们就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什么意思呢?正如耶稣没有犯罪,只是被当作罪人对待,我们也不会自动变成完人,但这意味着当你相信的时候,神对待你就好像你做了耶稣所做的一切一样。这是令人震惊的。没有其他文化或宗教给你一个基于此的身份。神对你的看法不会因为你的表现起伏而动摇。

这种身份认同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源头。传统身份说,你的家族决定你是谁。现代身份说,你决定你是谁。基督教身份怎么说呢?上帝是你的肯定者。

几年前,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见到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和学者。我曾经上过他的课。会后我走上去和他打招呼,他说,你还记得我,我们去喝饮料吧。坐下来之后他说了很多肯定我的话。我那天非常高兴,因为“值得称赞的人给予的称赞超过一切奖赏”(托尔金语)。你不尊敬的人称赞你,哦。你非常尊敬的人称赞你,哇。如果是神呢?《圣经》说,如果你相信耶稣,那么唯一值得在乎的就是神的看法,而神眼中的你,比地底下所有的珠宝都珍贵。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有了世上最坚不可摧的身份认同。

我刚刚提到基督教身份对人的塑造。传统身份和现代身份都基于表现。你表现好的时候就有自信,但没有谦卑,你会傲慢。表现不好的时候,你有谦卑,但没有自信。因为基督徒的身份是白白得来的,不是获取的,这是恩典的礼物,你实际上不配得到它。但这就是它的美妙之处,因为你还是得到了。这个认识让你卑微到尘土里,同时也让你升上高处。所以在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中,同时有一种勇敢和谦卑,这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基督徒身份认同也影响你如何看待他人。你可以接受别人的批评了,你也可以欣赏与你不同的人。当你对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总需要贬低别人,尤其是跟你不同的人,这样你就可以提升自尊。这就是《路加福音》十八章里那个法利赛人做的事,他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这段经文是:“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一个自由派感觉良好的方式就是说,我不像那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一个保守派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是说,我不像那边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每个人都在鄙视别人。白人、黑人、西方人、非西方人、政治家。基督教信仰让你卑微,也让你勇敢。这就意味着我不需要把自己跟别人比。我不再需要了。因此就会对差异保持开放的态度。所以基督教身份带来的是谦卑、勇敢、对差异的开放态度。我今天就说到这里。

(以下是现场观众问答摘选)

问:基督教身份认同是自内向外,还是自外向内的呢?

答:既要向内也要向外,基督教身份认同实际上需要你用一生去活出来(下略)……一会儿肯定有人会问这个问题,不如我现在先说。你会说,我也认识一些基督徒,他们跟我们也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也会没有安全感,也会不快乐。事实是,你需要用余生去活出这个身份来,但你可以通过不断向内和向外察看来实现。

问:为什么我的身份认同就不能来自一位我尊敬的人呢?

答:也可以,在有限范围内确实有效。可能只要你能一直满足你尊敬的人,这个身份认同就成立。恋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效的。那首老歌不是说吗,如果没人爱你,你就什么都不是。爱情其实是在模仿人与神的关系。爱情也可以在长时间里有效。但是,让别人来成为你的肯定者的问题就是,他们会死,他们可能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还有如果你没有做到他们的标准怎么办呢?他们又没有为你的罪而死,你的事业没有为你的罪而死。耶稣为你的罪死了。我只是要指出现代身份认同是脆弱的,还有一种“工业级强度”的基督徒身份认同是你应该了解一下的。(笑)

问:基督教让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安全感,因此会用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个逻辑也说得过去。但是开放性并不是常与福音派基督徒联系在一起的品质。为什么呢?

答:这么说好了,我先说一下为什么基督教应该让人更开放,然后我再回到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基督徒的表现那么不一致。我们与跟自己不同的人相处有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我的身份认同很脆弱,我就总想通过比较来提升自我价值。如果我的身份认同就是我的工作,那我可能会鄙视懒惰的人,甚至厌恶他们。不管你的身份认同是什么,你都会鄙视那些不符合这种身份的人。对种族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身份认同就是你所属的种族,你对你的种族很骄傲,那你就会看不起其他种族。很多年前我去了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索韦托地区。我在那里见到一位女性,她是当地教会的领袖,是一位祖母,大半生都是单身母亲,非常贫穷。但她不论怎么看都比我强。她的属灵生活比我强,她的祷告生活远远超过我的。如果我的身份认同建立在我的职业上,我不可能有这种开放性。我可能会同情她,怜悯她,但不会认为她比我强。我首先是个基督徒,其次才是白人。我首先是个基督徒,其次才是美国人。如果你是中国人,然后成为基督徒,你还是中国人,不会变成其他地方的人。但基督徒就会是你身份认同里最基本的那一层,更多建立在耶稣对你的看法之上。你的种族身份就是一个相对存在了,它不会被消除,但被降级了。我的基督徒身份让我可以看到她比我强。那为什么很多基督徒不是这样的呢?基督徒应该活在自己的新身份中,但很多人没有。《路加福音》十章20节里,耶稣差遣他的门徒出去,给人治病。他给他们权柄,可以驱鬼。结果呢,这些人回来,欢欢喜喜地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我们了。耶稣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你永不必担心能不能去天堂。大多数宗教说,只有做好事能拯救你。基督教说,只要你成为基督徒,你就会去。耶稣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因为一天的顺利而欢喜呢?明天可能就不顺利了,那你要怎么办?他是说,不要把心安放在这些地方。要因我对你的爱而欢喜。他不会这么对门徒说,除非他知道这需要门徒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到。当你说,你看到很多基督徒的态度并不开放,那他们还是在为自己的事业、阶级、种族而欢喜。基督徒还是可以活在旧身份里,不管是传统身份还是现代身份,其中基督徒身份可能只有一点点,但不占主导地位。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那种他们应该有的转变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