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基督教 #3: 满足感

提姆·凯勒牧师七周系列讲座《质疑基督教》第三天,主题是满足感。怎样能幸福?神在乎我的幸福吗?

(以下是凯勒演讲内容,根据视频整理,有删节。这系列讲座的受众是非基督徒。括号里的话是我的。)

第一周我们讲的内容是这系列的前提。没有确切的方法可以证明有神或是没有神。比如,无神论者认为,物质产生了自己,或者物质一直存在,没有起源。问题是,怎么证明呢?没办法。这不是科学假设,是信仰陈述。以神不存在为前提而活是一种信仰行为。世俗主义不是信仰缺失,而是一套不同的信仰。世俗主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没法证明自己正确,但我们可以理性比较。这套信仰体系是否符合经验?是否符合证据?

我说符合经验是指,是否能活得出来。认同一套信仰体系是一回事,真按这套体系生活时,你是不是发现需要从别的体系里借来一些价值?我说符合证据是指,支持和反对耶稣的论证都有,虽然都无法完全证明,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比较。

这个系列都是在比较这些东西。不管相信什么,人都需要同样一些东西才能活:能让你面对苦难的生命的意义;对生活有足够深的满意度,帮你度过境遇的起起伏伏;足够强大的身份认同,帮你度过自己表现的起落;做出道德判断的基础,不至于把你自己变成一个压迫者;对未来的盼望。每种信仰体系都提供了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比较。我会尽量公平对待其他信仰体系,但我的立场是,基督教在这些方面提供的资源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

今晚的主题是对幸福或者满足感的追求。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追求幸福或者满足感。

有的人认为大多数人已经很幸福了,不必再追求了。Terry Eagleton是英国文艺评论家,他说,可是你要仔细听,你注意到大家有多愤怒吗?在媒体上如此,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总在爆发愤怒,有时候甚至是肢体暴力。问卷调查显示,抑郁症和自杀企图都在增长。从社会整体来说,我们不快乐,没有找到满足感。我们也许拒绝相信这种不满足感的深度。深度这个词我要解释一下。

如果我太太Kathy在,她听了会笑。她知道我真的很想住在有壁炉的房子里。过去35年我都没有壁炉。如果有,我会非常开心。但现实是,只要我的工作、家庭、人际关系都好,那没壁炉也不至于让我的生活蒙上阴影。因为当你更基本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你就能处理那些浅表欲望带来的挫败感。所以我们要寻找更基本的欲望。

如果你的生活、事业、爱情、家庭都非常成功,但你还是没有满足感,那怎么办呢?Jonathan Haidt写了一本书叫Happiness Hypothesis,讲了东西方追求幸福的历史。令人惊讶的是古人不论东西方,不论是希腊、罗马、印度还是中国都认为,即使你对世俗成功和爱情的所有渴望都实现了,你还是不会满足。我们好像在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

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最亲密的一位朋友奥古斯都后来做了罗马皇帝。他自己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是罗马世界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有财富又有名望,住在宫殿里。他说,没有人生活得满足。想想这话是谁说的。我已经到过顶峰,那里什么都没有。

C.S.路易斯在他著名的BBC电台演讲中(指Mere Christianity)说:如果真的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大多数人会知道,他们强烈地想要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得不到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事物看似提供了这种东西,但都没有完全兑现。第一次坠入爱河时心中产生的渴望,第一次想到远方,第一次投身一门让人兴奋的学科等等,是任何婚姻、旅行和学习都不能真正满足的渴望。我说的不是不成功的婚姻、假期和学业。我说的是最好的那种。在最初渴望的那一刻,我们伸手抓向了某种东西,它却在现实中消失了。我想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妻子可能是好妻子,酒店和风景都无可挑剔,化学可能是很有趣的工作,但某种东西却从我们眼皮之下溜走了。

壁炉是最浅层的渴望,深一些有事业和家庭,更深一些还有什么东西。路易斯称其为“某种东西”。最大的成功,最好的爱情,都不能把它带给我们。当你意识到世俗成功不能带来满足感的时候,Jonathan Heidts说有两种应对方式,古代的和现代的。古人说,这种东西不存在,不过是幻觉,克制你的欲望,别找了。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当你早晨亲吻你的孩子时,提醒自己明天你会死去。善待孩子,但不要太依恋执着。

佛教就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满足感这个想法就是种幻觉。“某种东西”是种幻觉。这是你一切不满的根源。你要意识到世界是露水。你有自我也是一种幻觉,爱是一种幻觉。佛教试图通过冥想破除幻觉。

那是古人的方式。现代人的方式完全相反。“某种东西”是存在的,你要追求你的理想,别让任何人阻拦你。但是,现代人越来越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后,还是不满足。然后就会发生四种情况。

一是永远疯狂追求。他们责怪东西。我有好工作好配偶,还是不快乐,那一定是工作和配偶出了问题。我需要更好的工作和配偶。这种想法一部分是真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有缺陷,但这些人永远处于疯狂追求更好的状态中,直到精疲力尽。

二是永远愤怒。“某种东西”是存在的,但我得不到。他们责怪社会力量,认为一些团体、人群或社会结构阻碍了我成为我应该成为的人,让我无法自由地追求。他们成为社会运动者。他们不怪具体事物,但怪社会。这其中也有些道理,因为确实存在不公正的社会力量。追求正义和自由一点没有错,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得到了,如果你得到了,你还是会和自由的人们一样不快乐。

三是永远憎恨自己。你环顾四周,认为一定是我的错。我一定是个失败者。跟前面一样,也是有一定道理,因为每个人都总有不好的地方。但如果一直这么想,你就处于非常脆弱的境地,容易导致抑郁、成瘾、自杀。

四是变得cynical(指怀疑人的真诚和善意,认为人都自私又现实,不是常被翻译成的“愤世嫉俗”)。路易斯著名的电台讲话里说,当你意识到没有什么能给你带来满足感的时候,你可能会变成“幻灭后的明白人”。他们说,等你到了我的年纪,你就不再追逐彩虹了。他们压抑住自己心中曾经为月亮哭泣的部分。那你说,这不就和佛教徒或者希腊哲学家想的一样了吗?不是的。路易斯暗示,你的起点是现代人,意识到不存在“某种东西”之后不再尝试,你会比古人有更多怨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能生存就很快乐了,人类从来不是这样。人类想要快乐、意义、成就感。如果你决定活着就好,不去寻找这些东西,你就是把你心中让你和动物不同的那一部分杀死了。

一旦你认识到现实,知道你最深处的渴望无法被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满足,你要么采用古人的方式,让你脱离世界,压抑爱,变冷酷;要么采用现代人的方式,永远被狂热追求、愤怒和抑郁搞得精疲力尽。还有别的方式吗?有,基督教的。

我想举个具体的例子,看看圣奥古斯丁的人生和教导。他是教会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北非出生长大,可能是个柏柏尔人,意味着他可能皮肤黝黑。他在罗马帝国的边缘,属于边缘种族。他渴望进入权力中心,想去大城市,受教育,进精英圈,追逐情欲。他搬到当时非洲最繁华的都市迦太基,在那里接受教育,进入知识分子圈,开始体验性爱。但他很不快乐,因为他后来认定迦太基是一潭死水。他又去了罗马,在那里做教师,仍然不开心。虽然他现在离权力更近,社会地位更高,结识了有权有势的人,仍然空虚。他又去了米兰,当时是罗马皇帝所在地。他进入行政部门,抵达巅峰,还是不够。他很失望。这时候他读到西塞罗写的一本书,名叫《霍滕修斯》(又名《论哲学》)。我们知道这本书就是因为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书里提到了(指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因为这本书已经失传。西塞罗说你永远不会快乐,性不行,家庭不行,成功不行,智识成就不行。因此,你该转向哲学。于是圣奥古斯丁就转向了哲学,哲学最终把他引向了基督教。他终于意识到满足感只有在神那里能找到。你们可能听过这句名言:“因为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怀里,便不得安息。”

他的革命性见解在于,首先他认识到古代哲学家和圣贤是错的。“某种东西”是存在的。有一种东西能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但从前的他错了,现代人也错了,因为这种东西在世上找不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就是爱神,并且被创造我们的神所爱。我们内心有一种空洞只有神能填补。如果你对任何事物的爱超过了对神的爱,这就好像上瘾一样。当你对一个东西上瘾时,一开始它给你快感,但快感很快会消失。你需要更大剂量,但快感还是会消失。你成为这个东西的奴隶,更加空虚。圣奥古斯丁认为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爱任何事物超过爱神,都会陷入同样的恶性循环。这就是基督教的回答。不是像爱比克泰德说的那样,要少爱你的孩子一些,而是要更爱神。不要少爱你的孩子,少爱你的工作,而是要多爱你的神,然后你就不会让这些东西去填补只有神才能填补的空洞。疯狂的追求、愤怒、抑郁等等,就会开始消减。

这就是圣奥古斯丁的神学和哲学:如果你爱神更多,你爱其他一切的方式就更好。如果我对神的爱没有超过我对Kathy的爱,那我对Kathy的爱就很糟糕。因为我的期待会把她压垮,我无法接受她的批评,如果她在任何方面让我失望我就会受不了。只有当我爱神超过爱Kathy时,我才会停止让Kathy去做只有神能为我做的事,而我爱她的方式会更好。我对她的爱会更自由。这就是奥古斯丁主义。这就是基督教。这就是福音。

这既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论证基督教的真实性,也是一个理性论证。路易斯是这么说的:婴儿感觉到饿,世界上有种东西叫食物;小鸭想游泳,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水;人感觉到情欲,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性。如果我在自己身上发现一种欲望,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体验能满足,那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

信仰具体来说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讲三种方式,不是试图证明,只是要解释,如果你相信,那么信仰的原理就是这样的。

首先,如果你接受神的目的是为了让神使你快乐,那你永远不会快乐。你不能说,让我爱神好了,这样我就会快乐。那不是爱神,是利用神。爱意味着爱对方原本的样子,否则就是把对方当工具。如果奥古斯丁是对的,那么找到满足感的唯一办法,就是为我们的爱重新排序,把神放在首位。快乐的唯一办法就是因为爱神而走向神,你会顺带得到其他的一切。就像路易斯说的,向往天堂,你会顺带得到世界,向往世界,你两个都得不到。

第二,这里就是基督教跟其他一神教相比更有优势的地方。你可能会说,好吧,我相信,但我要怎么爱神呢?我不知道怎么爱一个抽象概念。基督教在这方面有优势,因为神以耶稣的形式来到世上,为我们而死,拯救了我们。我要再强调一下,我不是来证明这些的,我只是想告诉你信仰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办法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还没有找到出处,但我认为对于说明信仰是怎么回事很有帮助。沙皇有一个好朋友快死了,沙皇去看他。朋友说,请你抚养我八岁的儿子,我妻子已经过世,他无人看顾。沙皇说好,领养了朋友的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给了他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年轻人成了陆军里的高级军官,他开始赌博,还偷偷挪用军饷付赌债。有一天晚上,他翻开账簿看,知道事情即将败露,他不可能不被发现。在巨大的羞愧和耻辱中,他决定自杀。他拿出一把左轮手枪,开始喝酒壮胆,结果喝醉了,昏睡过去。这位沙皇跟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一样,喜欢微服私访,看看民间是什么样子。这天他正好走到这里,看到他的义子倒在地上,桌上有摊开的账簿,酒和左轮手枪。他明白了一切。年轻人醒过来,看到桌上有一张纸条写着,我会用我的私库补足缺失的军饷,下面是沙皇的印章。年轻人说,他看到了我,他知道我做了什么,但他仍然爱我,哪怕为此付出财富和荣誉上的巨大代价。这其实就是基督教的福音。神创造了我们,我们欠他一切,但我们背离他。神以耶稣的形式降临,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他看进我们的内心,看到里面的一切,然后他去十字架上偿还了债务。我得再强调一下,现在我不是要证明这些,我是在解释信仰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相信这一切,看到了他为你做的事,那我们对神得有多珍贵啊?那就让神对你也珍贵了起来。你就开始爱了。这个认识唤起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去爱,但爱就是这样开始的。

最后一点,你这一生所经历的神的爱总是有限的,但是足够你用。它不能完全满足你。你会经历极其快乐的时刻,但都只是时间中的片刻。不过就算是这种盼望,有限的体验和品尝,都是支撑你的力量。这种爱是有限的,但它足够你用。

(以下是现场观众提问)

问:追求幸福是不是第一世界的特权?

答:我不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到底接受多少……不是的。比如《马可福音》第二章里有个瘫子的故事。当时耶稣行了很多奇迹,很多人去找他,瘫子的朋友无法靠近耶稣,最后从房顶上把瘫子连他的褥子一起放到耶稣面前。耶稣走过去说,小子,你的罪赦了。你想想,这话多奇怪?瘫子当时可能想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有个更严重的问题。但耶稣说,不是的,你可能以为只要你能行走,你就能快乐,但你知道吗,很多能行走的人都不快乐。虽然故事里耶稣后来还是治好了他,但他说,你必须知道,我给你治病并不会解决你更深的问题。你在深处需要神,我现在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那不是第一世界的故事。历史上那个时期的人活得不舒适。一个瘫痪了一生,辛苦了一生的人很容易说,只要我能走,我就能快乐;一个饥饿的人会说,只要我一天能吃三餐,我就会快乐。问题是你不会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社会越富裕,不快乐的人就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只要你还在一路往上爬,你就能一直对自己说,只要我抵达巅峰就会快乐。真正抵达巅峰的人往往是最绝望的人,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说,只要这个那个发生,我就会快乐,最后还是不快乐。

问:是不是说,只要相信神,你就会快乐?能不能有全然的信仰,但依然不快乐?

答:当然了。请不要认为我说的是,只要你对神有极大的爱,你就会对世上的苦难免疫。比如说你是一个基督徒,有一段好婚姻,你的另一半去世,你还是会经历悲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极度不开心。耶稣是个悲伤的人,总在哭泣。他跟神有完美的关系。请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只要你爱神,你就不会经历深刻的悲伤。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能会经历更多悲伤。我做基督徒的时间越久,我就越……基督徒在很多方面更容易对他人敞开心扉。基督徒更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紧密联系。这样你就会比一个幻灭的、心灰意冷的人体验更多悲伤。但是,假如我的另一半去世,我陷入难以想象的悲伤,神的爱就会像是盐之于肉一样。在古代,人们把盐加在肉里,防止肉变坏。悲伤中还是有希望,最终让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是充满怨恨。这种爱与不幸共处。在我里面会有一种平静为背景,让我可以忍受很多事。圣经里保罗说,我们第一次与神面对面的时候,就会被那种爱完全改变,但在那以前,我们所知的有限,如同在镜子里观看,是模糊的。(这里引用的是《哥林多前书》13章)

问:你怎么解释很多非常快乐又满足的人不认识耶稣呢?他们的快乐是假的吗?

答:当然不是了。我讲到了满足感有不同层次。我认为这种快乐和满足感很可能会逐渐减弱。我相信奥古斯丁的说法,每个人的深处都有一个空洞。但我怀疑一个五岁的孩子会意识到这一点,十岁的孩子也不会。但这不表示它不存在,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快乐和满足感肯定不是最深层的那种。我其实希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快乐能逐渐减弱,这样他们就能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因为我认为这是唯一一种能让我们度过各种难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