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尔曼《消失的基督教》

Lost Christianities: The Battles for Scripture and the Faiths We Never Knew, by Bart D. Erhman 这是新约历史学家巴特·叶尔曼(Bart D. Ehman)写的一本普及读物,讲述基督教的前四个世纪里,那些在正统和异端的斗争中败下阵来,逐渐被历史遗忘的教派和群体,以及曾经被他们奉为经典的经文。 读完的感受是,跟早期基督教世界里的神学争议相比,现在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间的神学差异简直是小儿科——毕竟这三支都是当时胜出的主流教会的后裔。 据叶尔曼介绍,单是在如何看待犹太教与耶稣的关系上,早期基督教里就存在两种极端。一端是以便流派(Ebionites)。他们认为基督徒都必须先成为犹太教徒,遵行一切犹太律法,才能获得救赎。可以想象,把福音传给外邦人的保罗,在他们眼里错得很离谱。以便流派只认《旧约》和针对犹太人写的《马太福音》,里面的耶稣曾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 5:17 ) 以便流派的追随者并不多。外邦成年男子听说获得救赎的前提条件是先行割礼,都不是很热心。 光谱另一端是马吉安派(Marcionites)。其创始人马吉安认为,《旧约》里犹太人的上帝经常发怒、嫉妒、报复,而耶稣传讲的上帝充满慈爱和怜悯,那就说明有两个上帝,犹太人的上帝是邪恶的,耶稣的上帝才是善的。而唯一理解了耶稣的人是“外邦人的使徒”保罗。马吉安派拒绝一切犹太元素,他们的经典里不包括《旧约》,独尊保罗书信。 这两端都被早期教父批评——事实上我们正是从教父著作中知道他们的存在——并被视为异端。最后确立的基督教正典中,既包括犹太人的《旧约》,也包括保罗书信。 四世纪的基督徒群体中流传着很多经文,远不止后来《新约》正典中的27本。叶尔曼着重介绍了三本:《彼得福音》、《保罗与德克拉行传》和《多马福音》。 1886年,法国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一部残缺的《彼得福音》手稿。但是四世纪的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已经在他的《教会史》中提及这本福音。根据他的记载,三世纪安提阿(Antioch)的一个教会里流传着《彼得福音》。当地主教没有看过这本福音,但听说是使徒彼得写的,就觉得那准没错,没有禁止信徒阅读。但是一些人开始怀疑其真实性,主教就找来鉴定,然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分析其中的内容。他认为这本福音大体上没有偏离正道,但是描述十字架上的耶稣时说,耶稣神态安详,“仿佛没有痛苦”。这些字句可能导致“幻影说”(Docetism)的异端倾向。这种观点认为耶稣是神,不是人,只是看上去像人而已。这与正统信仰中耶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相悖。《彼得福音》后来没有被纳入《新约》正典。 《保罗与德克拉行传》记载了使徒保罗和他的女门徒德克拉的故事。相传德克拉听了保罗讲道后发誓守贞,与他一同去传道,后来数度受迫害,都因神迹得救。叶尔曼说,一千多年前,德克拉在基督徒中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某些群体里甚至与圣母玛利亚的地位相当,许多基督徒去她的埋葬地朝圣。但是据二世纪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的记载,这本行传是小亚细亚的一位长老伪造的,并且本人已经承认。 《多马福音》大概是“伪经”(apocrypha)中最有名的一本。早期教父的著作中有记载,但完整手稿在1945年才在埃及的拿戈玛第发现。《多马福音》没有记载耶稣生平,只有114条语录,其中一些与四福音书里的记载类似,另一些则不知所云。学者认为《多马福音》可能是一本诺斯替经文。诺斯替主义基督徒认为,灵魂被困在了肉体里,耶稣带来的真知可以将人指向救赎,但只有少部分精英能破解真知。诺斯替(Gnosis)就是希腊语里“知识”的意思。正统基督教认为福音是传给所有人的,没有智识门坎。《多马福音》自然也没入选《新约》正典。 叶尔曼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宗教学教授、《新约》历史学者。他的个人经历很有趣。他成长在主流新教家庭,青年时投身基要派(Fundamentalism),后来进入神学院研究《圣经》时,发现《新约》里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无法与基要派的信仰调和。但是他没有放弃信仰,继续做了15年自由派基督徒。最终因为无法理解为什么仁慈的上帝会允许罪恶发生而放弃信仰。他现在自称不可知论者。 叶尔曼看基督教就好像看一个和平分手的前任:爱情没了,不时还会数落对方几句,但是感情还在。丹•布朗出版《达芬奇密码》之后,叶尔曼专门出了一本书叫《达芬奇密码中的事实与虚构》(Truth and Fiction in the Da Vinci Code)捍卫耶稣的真实性。这本书在我慕道期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知道原来单凭历史研究的工具也可以勾勒出一位历史上的耶稣。 但是大部分时候,叶尔曼都在某种程度上数落“前任”,这本书也不例外。他的观点是,这些教派和经书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受到“自称正统”的教派镇压。而由于历史学家不应去判断何为“正统”和“异端”,所以他呈现出的图景是,一群自认为真理在握的基督徒把另一群自认为真理在握的基督徒划为异端;真是不包容。叶尔曼还花了大量篇幅去想象,如果胜出的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教派,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对于不相信上帝会庇佑教会的叶尔曼来说,“正统”教派的胜出纯属偶然,因此这种想象是有意义的。 基督徒读者当然不必这样解读。没错,判断正统和异端已经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范畴,但这恰恰是单从历史角度考察宗教信仰的局限之处。 作为历史学者的叶尔曼努力把《新约》研究的发现和共识传达给读者,并且指出学者间的争议所在。作为不可知论者、前基督徒的叶尔曼,对正统基督教如何胜出做了自然主义的解读。只要能清楚辨别这两种声音,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

2018年读书记

今年读了32本书,以下是其中印象深刻的。 1. When the air hits the brain: Tales from Neurosurgery, by Frank T. Vertosick, Jr 去年生病期间在微博上求跟医学有关的、讲故事的、不那么沉重的书。这是网友推荐的其中一本。中文版叫《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理论物理本科出身的作者意识到自己不是爱因斯坦,于是转行学医。在公众眼里,神经外科和心脏外科位于医学专科“鄙视链”的顶端,实际上内科和外科互相鄙视,“内科医生眼里的外科医生是头脑简单的技术工人,外科医生眼里的内科医生是医学界的尼禄——病人深陷火海,他还在弹他的七弦琴。”这本书回忆了他八十年代的实习经历,有时好笑,有时好哭,更多时候想报警。 2.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by Siddhartha Mukherjee  《基因传》延续了《众病之王》的全景叙事风格,追溯了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实验以来一百五十年里人类对基因认识的发展,穿插穆克吉的家族病史。穆克吉是位不可多得的医学科普作家。他是生物学研究者,又是肿瘤科医生,还是《纽约客》作者。这些身份让他在科学、技术、历史、伦理的视角间游刃有余。在医生科普作家这个类别里,他的前辈有Lewis Thomas, Sherwin Nuland和Oliver Sacks;同侪有Atul Gawande。穆克吉就算是写缝纫机的维修想必也是引人入胜的。 3.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Samir Okasha 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科学哲学是英美分析哲学中的重要一支。本书介绍了科哲讨论的基本话题,分七章:科学是什么、归纳与演绎、什么叫解释、科学实在主义与反实在主义、科学革命、具体学科(物理、生物、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及其批评者。书后附有详细的深度阅读书单。写得深入浅出,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例子结合得恰到好处。作者是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哲教授,今年刚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4. 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by… Continue reading

《犹太古史》中的耶稣

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有着传奇的一生。他于公元37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贵族家庭,当时耶路撒冷所属的犹太行省在罗马治下。犹太人不满罗马统治,在公元66年爆发了第一次起义战争。他们夺回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又把约瑟夫斯派驻加利利。 罗马人很快逼近加利利。约瑟夫斯和他的士兵被包围。他们不希望被罗马人俘虏,于是达成自杀协议:抽签决定由谁来杀谁,直到全部人都死掉。约瑟夫斯和一个士兵留到了最后。 史料无法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不是完全公平的,毕竟整段历史都来自约瑟夫斯本人写的《犹太战争史》。一些学者认为,这似乎也太巧了。另一些人则说,如果约瑟夫斯使了手段,他为什么要写出来?到底抽签有没有问题,文献本身无法给出答案。总之,约瑟夫斯和一个士兵成为最后两个人。按照最初计划,他们应该继续抽签看谁要先死,但约瑟夫斯成功说服士兵放弃原定计划,一起向罗马人投降。 他们被带到罗马司令官韦斯巴芗(Vespasian)面前。约瑟夫斯对他说,你以后会成为罗马皇帝。不多久,尼禄自杀。之后一年间皇位迅速更替,然后军队拥戴韦斯巴芗成为罗马皇帝。 为了感谢约瑟夫斯的预言,韦斯巴芗把他接到罗马居住,每年给他一笔钱。约瑟夫斯在这段时期写了后来的传世著作,包括《犹太战争史》和二十卷《犹太古史》。后者从亚当和夏娃开始,叙述了犹太人眼中的犹太史。 犹太人没有保留约瑟夫斯的著作。一种解释是犹太人认为他是个叛徒,不屑保留。另一种解释是,他投诚后的著作都是用希腊语写的,当时的犹太人已经不怎么用希腊语了。 约瑟夫斯的著作主要是通过基督徒的传抄保存下来的,一大原因是《犹太古史》里提到了好几位《新约》里的重要人物,包括耶稣。 约瑟夫斯出生时,耶稣才去世几年(没人确切知道耶稣到底是哪年死的,但学者公认在公元30年至33年之间)。约瑟夫斯在犹太人第一次起义期间驻扎过的加利利地区,正是《新约》里记载的耶稣行过诸多奇迹的地方。 耶稣在《犹太古史》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第20卷中提到耶稣有位兄弟叫雅各(James)。这正好和《新约》保罗书信里提及的“主的兄弟雅各”相应证。 另一次是比较长的,也更有争议性的一段文字。约瑟夫斯在第18卷里写道: “大约此时住着一位叫耶稣的智者,如果他能被称为人的话。他行出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又是那些乐于接受真理之人的老师。他赢得许多犹太人和希腊人的信任。他就是弥赛亚。当他被我们当中有权势的人控告时,彼拉多把他钉在十字架上。那些原来爱他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止息。他在第三天复活后向他们显现。神的先知已经预示了这些事,还有其他关于他的无数事迹。以他命名的基督徒群体,至今没有消失。” 问题来了,约瑟夫斯是犹太人,不是基督徒。一世纪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主要纷争就在于耶稣到底是不是弥赛亚(希伯来语“救世主”的意思),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复活。文中称耶稣为“弥赛亚” 多少有点令人惊奇。 现在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段话完全出自约瑟夫斯之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中应该有传抄者的添加,这在古代手抄本中是常见的现象。真实的原文很可能是这样的: “大约此时住着一位叫耶稣的智者[…]。他行出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又是那些乐于接受真理之人的老师。他赢得许多犹太人和希腊人的信任。[…] 当他被我们当中有权势的人控告时,彼拉多把他钉在十字架上。那些原来爱他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止息。[…] 以他命名的基督徒群体,至今没有消失。” 这段文字是非基督教文献中对耶稣的最早记载。约瑟夫斯于公元100年去世。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了解一世纪犹太人历史和早期基督教背景的重要文献。 参考资料: Bart D. Ehrman, The History of the Bible: The Mak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Flavius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Trans. William Whiston]

《新约》不是本入门书

把《新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用的YouVersion上的90天阅读计划,新标点和合版。 今年有好几次机会给有兴趣的朋友介绍基督教是什么,所以这次读经时就刻意把自己代入一个慕道者的角色,也就是对基督教没太多了解但又有着开放心态的人,想感受一下这种阅读体验会是怎样。 我的结论是,《新约》可能不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起码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 《新约》的内容概括一下就是,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出现了一个来自拿撒勒的名叫耶稣的人,他的言行怪异,自称是神的儿子,让人不知道这人是精神有问题还是真的了解什么终极奥秘。他做出了一些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比如让瞎眼的能看见,在水上走,让麻风病人痊愈,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让水变成酒等等,这些事在当时就有人不信(古人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蠢)。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又从死里复活。起码追随他的门徒是这么说的,也知道这些事让人难以置信,所以他们留下了文字记录,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并且相信,这些事的确发生过,尽管貌似不可能。 现代人就算读了《新约》,理解了以上内容,也可能问一句,所以呢?跟我有什么关系? 问题就在于《新约》是为一世纪的犹太人而写的。那时候的犹太人已经有了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旧约》,他们已经接受《创世纪》里的说法: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旨意偷食禁果,让“罪”和死亡入了人世,让人活在一种失却完美却又不断想回归完美的状态中;耶和华拣选了犹太人做祂的子民,并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一直与犹太人同行等等。这些是《新约》里没有刻意提到,却默认了的内容和前提。 因为耶稣到来后,当时的多数犹太人依然不信他,神才通过保罗和十二门徒等人,把这个信仰揭示给了外邦人(即非犹太人),让拣选不再是基于犹太人的血统,以及上帝通过摩西给犹太人的律法,而是基于对耶稣的信靠。今天的基督教才因此而不仅仅是一个犹太人的信仰。上帝本身也不是只造了犹太人。 所以理论上说,要认识基督教,就要通读包括新旧约在内的全本《圣经》,还要了解一下一世纪犹太人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才能明白作者的本意。而《圣经》的总字数几乎相当于整部《追忆似水年华》。有这个耐心通读一本带文化背景的评注本的人,大概也已经不是慕道者了。 《新约》适合对基督教已经有一定了解的人读,当然也更适合基督徒读,对后者来说就不再是为了寻找信的理由,而是要了解信了之后该如何行。毕竟这从来不是一本“证明神存在”的书,而是要告诉人,在神存在,而耶稣就是我们的中保这个前提下,我们该怎么活。 所以对慕道者来说,我还是推荐C.S.路易斯出版于1952年的Mere Christianity。中文版叫《返璞归真》。这本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基督教入门书,也是后来许多传道人的启蒙读物。 然而这个时代似乎也快翻篇了。对于生长在二十一世纪,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多过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人来说,我也推荐提姆·凯勒牧师(Tim Keller)的The Reason for God。中文版叫《为何是他》。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让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世纪的犹太人,首先看到基督教世界观和我们可观察到的世界之间的联系。 当你明白基督教为何与每个人都相关之后,才会明白《新约》里带来的消息为什么是“福音“。

2017年读书记

今年读了26本书。其中有这些: 1.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 Paul Kalanithi 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马上就要完成住院实习了,却被查出四期肺癌。当时36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年写下的自传,没写完就去世了。保罗的父母是印度移民,虔诚基督徒。(保罗这个名,就是为了纪念使徒保罗。)在斯坦福读大学的时候,保罗主修英语文学和生物学。他说:“我的动力与其说是追求成就,不如说是真的想知道: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有意义?我仍然觉得文学为思维之生命提供了最好的解释,而神经科学则为大脑的运作铺下了最优美的法则。”年初时,保罗的遗孀露西来院里做过一次讲座。能容纳350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一方面很为保罗惋惜,一方面又想到《约翰福音》12章里的经文:“一粒麦子……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2. The Myth of Sisyphus, by Camus 加缪认为生命荒谬,活着就该像西西弗斯反复推石上山一样,明知无用而坚持,并在坚持中感受快乐。加缪是位真正意义上的“慕道者”。我总觉得如果不是因为意外早逝,他晚年也许会写出托翁的《忏悔录》那样的书。 3.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 by Robert M. Pirsig 没有读完。如果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有美国特色的价值危机(即用毒品和性来抗拒传统同时追求无限制的自由然后又觉得好像缺失了点什么的迷茫),那这本书可能很难引起共鸣。标题里面的“摩托车维修艺术”竟然不是比喻,Pirsig花了很大篇幅修摩托车。也可能这才是没有读完的真正原因。 4. Essays and Aphorisms, by Schopenhauer  叔本华和加缪的区别在于,加缪总是不甘心,而叔本华完全接受了荒谬,不挣扎了。 5. How to Live: Or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Continue reading

2016年读书记

从2007年开始记录每年读过的书,到今年正好第十年。有些读了无感也无话可说的书就省了。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今年读过的书里印象比较深刻的。 1. Strangers on a Bridge: The Case of Colonel Abel and Francis Gary Powers, by James Donovan 去年底看了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Bridge of Spies,讲冷战时期美国抓到一个苏联间谍,律师James Donovan为他在法庭上辩护,后来苏联又抓到一个美国间谍机飞行员,律师Donovan被派去东德跟苏联秘密谈判交换人质的故事。电影很精彩。得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就买了这本书。作者就是当时参与全过程的律师Donovan。书是在日记基础上扩写的,巨细靡遗地描述案件的法律程序和每日进展,专业性强,故事性弱。我本外行,最终没有读完。改编后的电影跟原作的反差让我意识到,一个精彩的事件本身不足以构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除非这件事遇到会讲故事的人。然后我就读了下面四本讲结构和写作技巧的小书。 2. Write Great Fiction: Plot & Structure, by James Scott Bell3. Super Structure: The Key to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Story, by James Scott Bell4. Write Your Novel From the Middle: A New…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