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了58本书。从去年九月到今年六月都在天主教堂上慕道班(RCIA),阅读上侧重于了解教会史和不同教派。读过的书里有以下这些:
1.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by Bruce Patton, Douglas Stone, and Sheila Heen
人际间出现矛盾时需要沟通,这种沟通涉及三个层面:1、事件本身;2、各自的情绪;3、各自的身份认同。光是讨论发生了什么就够难达成共识了,更难的是处理双方在情绪和自我认识层面的冲突——它们藏身在言语之外,不一定被本人所知,却时刻左右着谈话走向。中文版叫《高难度谈话》。三位作者都是哈佛法学院讲师、哈佛谈判项目成员,其中Bruce Patton参与写作的Getting to Yes是谈判经典。
2. Jesus, interrupted: 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radictions in the Bible (And Why We Don’t Know About Them), by Bart D. Ehrman
叶尔曼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宗教学教授,写了不少《新约》历史研究的普及读物。他曾经是基要派(fundamentalist)基督徒,从事《圣经》研究后发现基要派的一些信念与理性无法共存,于是做了15年自由派基督徒,最终因为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允许苦难发生而失去信仰。他在这本书里从文本批评的角度介绍了《新约》里的矛盾之处,以及《新约》正典的形成过程。他说这些内容在学界是共识,但在普通基督徒中不是常识。叶尔曼不认为这些知识必然导致不信。
3. Where the Conflict Really Lies, by Alvin Plantinga
普兰丁格是一位美国分析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这本书的论点是,科学与有神论表面上矛盾,实质上是和谐的;科学与自然主义世界观表面上和谐,实质上有深层矛盾。这并不是一个新观点,但普兰丁格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进行了论证。
4. The Restless Heart: Finding Our Spiritual Home in Times of Loneliness, by Ronald Rolheiser
今年在天主教会上慕道班时,教会推荐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是同一位作者写的The Holy Longing)。作者罗海瑟是加拿大神父、无玷圣母献主会的修士。这本书从世俗和基督教视角探讨人心中那种既无法排遣也无法满足的渴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感。罗海瑟认为,从基督教的世界观看,这种根本性的孤独是人类堕落后的必然处境,只能得到缓解,无法被世上的任何手段根除。所以才有圣奥古斯丁那句话,“You have made us for yourself, Lord, and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until they rest in you.”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世上的名声、享乐、权力、性、金钱中寻找满足时,只会加剧孤独。抵御之道则是努力以上帝、属灵生活、爱与义为满足。具体来说,不应期待属世的人和事能完全满足我们最深处的渴求,包括另一半,这样对他们不公平。还需要找到自己的社群(community),在其中实践爱神和爱人如己。
5. The Abolition of Man, by C.S. Lewis [Re-read]
这是路易斯作于1942年的三篇演讲稿的合集,是我大学时的启蒙读物之一。中文版叫《人之废》。路易斯以当时英国一本通行的高中英文教材为例,批评教育里普遍存在的重事实、轻价值的倾向,从而引出他为价值和自然法的辩护。
直到近代以前,人们都认为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有适宜与不适宜之分。他们认为事物“值得”我们的尊敬或鄙视。奥古斯丁把美德定义为“有序之爱”(rightly ordered love),即按照事物本身的价值付出相应程度的爱。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爱慕该爱慕的,憎恶该憎恶的。受到这种训练的学生很容易在可以独立思考时看到伦理学的“第一原理”。路易斯认为,人类在知识和技术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此刻更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否则人对自然(包括人性)的征服,最终可能只是一些人利用技术征服另一些人而已。
6.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by Stephen Hawking
四月在纽约文化沙龙主持了一场基督教与科学的圆桌讨论,在准备过程中,我读了霍金生前最后这本书。霍金开宗明义地说,没有比终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了,所有人都绕不开。他在第一章就讨论了神是否存在。霍金认为大爆炸理论证明神不存在。从第二到第六章,霍金提出并回答的“终极问题”有:我们从哪里来?宇宙里有没有其他智慧生物?我们能否预测未来?黑洞里面是什么?时间旅行可能吗?——这部分实际上是宇宙学科普。第七到十章是霍金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他认为人类要存活必须移民其他星球,而且不要等待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要用基因编辑自我改造,还要训练机器人做帮手,但要小心避免它们倒戈。霍金自称乐观主义者,对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认识并且改造世界的能力很有信心。
哲学家和神学家讨论终极问题已经两千多年了。霍金在2011年的一次谷歌活动中说,哲学已死,只有宇宙学和大型对撞机能为终极问题提供答案。他的立场代表了一种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世界观。
7. Reformations: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450-1650, by Carlos M. N. Eire
一本全面梳理宗教改革史的学术书,从印刷术出现开始,讲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作者是古巴出生的美国历史学家。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西欧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就不可能了解今天的西方社会。一般对宗教改革史有两种极端的诠释,一种只看神学分歧,认为这是改革的唯一推动因素。另一种则只看经济、文化、民族主义的萌芽等因素,认为神学争议不过是个幌子。Eire则认为,那个时候宗教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切割开来看。书有九百多页,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讨论四个时期:中世纪末期、新教的萌芽、天主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影响。
8. The Orthodox Way, by Kallistos Ware
Kallistos Ware是一位英国东正教主教,这本书介绍了东正教的信仰和实践。与西边的天主教和新教不同的是,东正教不那么尊崇奥古斯丁和阿奎纳,但非常重视希腊教父。与天主教一致的是,东正教也相信圣传和七大圣事,并且恭敬圣母和圣人。与天主教不同的是对圣子和圣灵关系的认识。Ware主教花不少篇幅说明《尼西亚信经》里为什么不应该加“filioque”(和子)字眼——这是一千年前造成东西决裂的主要神学分歧之一。
9. 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by Thomas Nagel
Thomas Nagel是罗尔斯的学生,在纽约大学执教多年,研究方向是政治哲学、伦理学、心智哲学和认识论。他因反对还原式物理主义而闻名(这种立场认为心智里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还原成神经活动)。这是为牛津通识系列写的哲学入门书,讨论了九个话题:1. 对自我心智以外的世界的认知;2. 对他人心智的认知;3. 心智与大脑的关系;4. 语言如何成为可能;5.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6. 道德的基础;7. 哪些不平等是不正义的;8. 死亡的本质;9. 生命的意义。Nagel预设的读者是初次接触哲学(西哲)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他对每个问题的讨论旨在激发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中文版叫《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10. Mere Christianity, by C.S. Lewis [Re-read]
2000年,美国《今日基督教》杂志邀请一百多位作者和教会领袖评选出对二十世纪的基督教产生深远影响的十本书。得票最多的作者是C.S.路易斯,得票最多的书就是这本《返璞归真》。这本书介绍了基督教最核心的信仰和实践。今年给不少慕道者推荐过,我就想到重读一遍。路易斯曾是无神论者,后来归信圣公会。他的正业是牛津和剑桥的文学教授,副业是基督教护教士和小说家。在基督徒之外,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纳尼亚传奇》。也许是因为他的文学背景,路易斯非常善于用直观的比喻阐释抽象的神学问题,他也深知人除了有理性之外,也有情感和想象力层面的需求。这次重读依然是一次兴奋的体验。这本书既适合慕道者初识基督教,也适合基督徒加深对自己信仰的认识。
11. To Light A Fire on the Earth: Proclaiming the Gospel in A Secular Age: Robert Barron and John Allen
巴伦主教在社交媒体上很活跃,可能是今天除了教宗以外知名度最高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他的成名作是系列纪录片《天主教》,还有他的播客Word on Fire。我非常喜欢巴伦主教的深度和清晰的表达。这本书是记者John Allen根据对巴伦主教20多小时的访谈整理而成,介绍了他的生平,影响他的神学家,还有他和无信仰者交流的经验。其中对他个人思想形成过程的梳理,也是了解现代天主教内部不同思潮的一扇窗。
12. Arguing Religion: A Bishop Speaks at Facebook and Google, by Robert Barron
2017年,巴伦主教应邀去Google和Facebook做了两次演讲,后来他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这本一百来页的小书。现代人已经不怎么讨论宗教了。启蒙主义之后宗教逐渐退出公域,成为“个人爱好”。巴伦主教认为,追求真理的尝试不应该局限在私域里,因为真理的题中之义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13. The Orthodox Church, by Kallistos Ware
Ware主教从教派立场梳理的东正教教会史,侧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传承。有意思的是,书里完全没有提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这也让我意识到宗教改革的本质是“西方基督教”里的改革)。东正教只承认教会史上前七次大公会议,认为西方的拉丁教会在八世纪左右就走上了异端道路,并在十一世纪正式从正统中分裂了出去,而东正教才是那个”one, holy, catholic, apostolic”教会。本书初版于1963年;1965年,教宗保罗六世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共同取消了对彼此的绝罚;2015年的第三版里,与天主教对立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14. Basic Christianity, by John Scott
一本介绍基督教的小书,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四福音是可信的,耶稣是谁,以及他到底要我们如何回应。作者是圣公会牧师。Tim Keller说这是五本对他大学时期造成深远影响的书之一。
15. Fear and Trembling, by Soren Kierkegaard
克尔凯郭尔是第一位存在主义基督徒。他的著作是对当时死气沉沉的丹麦路德宗的回应,也对整个近代西方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探讨信心的真谛。书名来自《腓立比书》第二章12节:…work out your own salvation in fear and trembling. (KJV)
16. Divine Comedy, by Dante; trans. Mark Musa
但丁用第一人称创作的三部曲长诗,讲他在诗人维吉尔和他的旧相好碧翠丝的带领下,先后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经历。从但丁的想象中可以一窥14世纪的基督教神学观。当然也掺杂了他不无主观的解读,比如他在佛罗伦萨的许多政敌都“碰巧”出现在了《地狱篇》里。
17. Confessions, by St. Augustine; trans. Henry Chadwick
奥古斯丁对西方基督教十分重要。这是他做主教之后写的自传。一共十三章,前九章是个人传记,回顾他年轻时信奉摩尼教、放纵情欲、追求世俗成功,到最后受洗的经历。后四章是神学思考。全书的风格像是一次漫长而深情的祷告。正是在这本书里,奥古斯丁写下他的名句:“You have made us for yourself, Lord, and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until they rest in you.”读完这本书更佩服的是奥古斯丁敬虔的母亲莫妮卡。奥古斯丁最终的归信和成就都可以说是神对莫妮卡祷告的回应。莫妮卡后来也被天主教会封了圣。
18. Becoming Orthodox: A Journey to the Ancient Christian Faith, by Peter E. Gillquist
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一群坚定的校园福音派基督徒,经过十多年信仰探索,最终归信东正教的故事。研究教会史和早期教父(如Justin Martyr和Hippolytus等人)的著作对他们的改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 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译者:荣如德
“对于真正的俄国人来说,有没有上帝和灵魂不灭这样的问题,或者如你所说的相同问题的不同提法,自然是首要问题,也应该是这样。”
20. 忏悔录,作者:托尔斯泰(重读)
托尔斯泰在51岁的时候突然陷入精神危机。他先是在身边的贵族里寻找生命的答案,却只看到无知的、享乐的、自杀的、苟且偷生的。他又把目光投向农民,发现他们虽然没什么知识,又遭受更多苦难,但是被一种朴素的信仰托住,活得更加喜乐。托尔斯泰就这样重拾少年时代被他抛弃的信仰。2017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同身受,觉得书里的每个字都在我这里有回音。这次重读时,我自己对信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才意识到托尔斯泰的回归并不彻底。他不接受教会的权柄,选择用一种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的视角重新诠释四福音,并且拒绝接受神迹、传统和仪式。托尔斯泰最终信的,还是自己。
21. Your Life Is Worth Living, by Fulton Sheen
Fulton Sheen大主教在1965年他七十岁的时候录了一批磁带,为普通信徒讲授基督教(天主教)教义。这是文字版。Sheen大主教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很受欢迎,曾在黄金时段有一个讲道节目,并因此得过Emmy奖,现在好难想象。
22. 西方哲学十五讲,作者:张志伟
为国内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写的普及读物。作者张志伟是人大哲学教授,主攻近代西方哲学和德国哲学。从前苏格拉底时期讲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语言生动平实,保留了一种讲课的现场感。
23. Present Concerns, by C. S. Lewis
收录了路易斯散见于报章的十九篇杂文,主题涉及民主、教育、文艺理论、传教的挑战、形而上学、法律的边界等。路易斯一生在大学里教中古英语文学,不读报,远离都市。他的世界不是今天的世界,在他的字典里,“启蒙主义”和“现代性”都不是不言自明的褒义词。因此,他的观点给我们一个跳出时代审视自我的机会。编者认为这些文章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讨论的话题并没过时,因此起名叫Present Concern. 中文版叫《切今之事》。
24. Christian Reflections, by C. S. Lewis
收录了路易斯的十四篇与基督教相关的杂文,主题涉及基督教与文学、基督教与文化、伦理学、教堂音乐、历史主义、圣经批评等。
25. The Universe Next Door, by James W. Sire
这本书探讨不同的世界观。作者Sire曾是著名的基督教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的主编,有化学本科学位和英语博士学位。Sire介绍并比较了八种相对成体系且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观和重要思潮,分别是:基督教有神论、自然神论、自然主义、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可细分为无神论和有神论存在主义)、东方泛神主义一神论、新纪元运动(New Age)、后现代主义、伊斯兰有神论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不是每个人都思考过自己的世界观是否自洽。
26. The Twilight of Atheism: The Rise and Fall of Disbelief in the Modern World, by Alister McGrath
McGrath认为,法国大革命宣告了无神论的黎明,三位现代思想家则为无神论提供了智识基础: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的发明,马克思说宗教是精神鸦片,弗洛伊德说宗教是种幻觉。无神论在二十世纪经历了高潮,但随着一些国家的解体和转型,制度性无神论进入了黄昏。在东欧等曾以无神论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宗教信仰和各种灵性运动再度抬头。McGrath特别提到“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ism)如何席卷拉丁美洲,成为天主教之外最大的基督教教派,以及宗教改革中的圣俗分离如何为无神论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书名模仿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和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27. 天主教,作者:高喆
针对国内读者写的普及读物,全面介绍了天主教的历史、神学和道德观等,也回应了对天主教的常见误解。作者在港中大获得基督教研究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28. 基督教,作者:游斌、潘少铎、郭白歌
又一本对基督教进行普及性介绍的通俗读物,跟高喆的《天主教》同属一个系列。这里的“基督教”是广义概念,既包括新教,也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等。全书按“史、经、论”分成三个部分,梳理了教会史上的标志性的事件,包括早期神学争论、东西分裂、宗教改革等,也介绍了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最后附有《圣经》各卷内容概述。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教授游斌和他的两位博士生,其中的潘少铎博士也是一位新教传道人。
29. Lost Christianities: The Battles for Scripture and the Faiths We Never Knew, by Bart D. Erhman
讲基督教的前三个世纪里,在正统和异端的斗争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和他们的信仰,以及曾经在基督徒中流传但没被收入《新约》正典的“伪经”。
30. Rome Sweet Home, by Scott Hahn
怎么看Scott都是一个学霸。他大学时修了神学、哲学、经济学三个专业,并以magna cum laude的成绩毕业。他在福音派神学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又以summa cum laude毕业,拿到神学硕士学位,如愿以偿成为长老会牧师。Scott和许多新教徒一样,非常反感天主教,曾把祖母留下的玫瑰经念珠扯碎。然而在神学院求学的过程中,他逐渐对天主教有了新的认识。这本回忆录讲述了Scott和妻子Kim从长老会归信天主教的全过程。Scott后来拿到系统神学的博士学位,继续教书、释经、写作。
31.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of Marian Devotion and Theology, Fr. Peter Samuel Kucer, MSA
圣母和圣人在天主教中的地位,是我从前作为新教徒时不能理解的。这本书从历史角度梳理了天主教里圣母论(Mariology)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经文依据、早期教父和现代天主教神学家的看法。原来理解玛利亚的关键,在于理解天主教的预表论(typology)。天主教认为,圣母玛利亚是第二夏娃、新的约柜。
32. Hail, Holy Queen, by Scott Hahn
Scott归信天主教之后写的,从神学角度讲圣母玛利亚为什么对基督教很重要。《路加福音》里,伊丽莎白访问玛利亚后,玛利亚说,“万代要称我有福。”从前我是新教徒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很困惑,因为新教里完全不提玛利亚。难道这句经文落了空?后来知道天主教、东正教和高派圣公宗都会在祷告里赞颂玛利亚,称她为有福(blessed)。这本书彻底说服了我,不仅让我认识到圣母玛利亚的地位,也让我用更新了的眼光看待基督教。最重要的是终于从一个“单亲家庭”回到了原本就属于每个基督徒的,父母双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