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基督教 #5: 道德

今晚我们要讨论的是,怎么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判断的基础是什么?下周我们会讨论追求正义和支持平权的道德基础。我想先讨论一下各种宗教和非西方文化是怎么做出道德判断的,然后讨论现代西方世俗社会怎么做出道德判断。最后我会讨论基督教提供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Continue reading

2018年读书记

今年读了32本书,以下是其中印象深刻的。 1. When the air hits the brain: Tales from Neurosurgery, by Frank T. Vertosick, Jr 去年生病期间在微博上求跟医学有关的、讲故事的、不那么沉重的书。这是网友推荐的其中一本。中文版叫《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理论物理本科出身的作者意识到自己不是爱因斯坦,于是转行学医。在公众眼里,神经外科和心脏外科位于医学专科“鄙视链”的顶端,实际上内科和外科互相鄙视,“内科医生眼里的外科医生是头脑简单的技术工人,外科医生眼里的内科医生是医学界的尼禄——病人深陷火海,他还在弹他的七弦琴。”这本书回忆了他八十年代的实习经历,有时好笑,有时好哭,更多时候想报警。 2.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by Siddhartha Mukherjee  《基因传》延续了《众病之王》的全景叙事风格,追溯了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实验以来一百五十年里人类对基因认识的发展,穿插穆克吉的家族病史。穆克吉是位不可多得的医学科普作家。他是生物学研究者,又是肿瘤科医生,还是《纽约客》作者。这些身份让他在科学、技术、历史、伦理的视角间游刃有余。在医生科普作家这个类别里,他的前辈有Lewis Thomas, Sherwin Nuland和Oliver Sacks;同侪有Atul Gawande。穆克吉就算是写缝纫机的维修想必也是引人入胜的。 3.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Samir Okasha 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科学哲学是英美分析哲学中的重要一支。本书介绍了科哲讨论的基本话题,分七章:科学是什么、归纳与演绎、什么叫解释、科学实在主义与反实在主义、科学革命、具体学科(物理、生物、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及其批评者。书后附有详细的深度阅读书单。写得深入浅出,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例子结合得恰到好处。作者是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哲教授,今年刚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4. 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by… Continue reading

提摩太·凯勒:基督徒如何融入美国两党制?无法融入

基督徒在政治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这一问题。基督徒不能假装自己能够超越政治,只“传福音”。回避所有政治讨论和政治参与,实际上就是在为现状投票。19世纪早期的美国教会没有发声反对奴隶制,因为那被视为“涉足政治”。实际上,他们通过不发声的方式在支持奴隶制。选择不参与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选择。

Continue reading

《犹太古史》中的耶稣

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有着传奇的一生。他于公元37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贵族家庭,当时耶路撒冷所属的犹太行省在罗马治下。犹太人不满罗马统治,在公元66年爆发了第一次起义战争。他们夺回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又把约瑟夫斯派驻加利利。 罗马人很快逼近加利利。约瑟夫斯和他的士兵被包围。他们不希望被罗马人俘虏,于是达成自杀协议:抽签决定由谁来杀谁,直到全部人都死掉。约瑟夫斯和一个士兵留到了最后。 史料无法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不是完全公平的,毕竟整段历史都来自约瑟夫斯本人写的《犹太战争史》。一些学者认为,这似乎也太巧了。另一些人则说,如果约瑟夫斯使了手段,他为什么要写出来?到底抽签有没有问题,文献本身无法给出答案。总之,约瑟夫斯和一个士兵成为最后两个人。按照最初计划,他们应该继续抽签看谁要先死,但约瑟夫斯成功说服士兵放弃原定计划,一起向罗马人投降。 他们被带到罗马司令官韦斯巴芗(Vespasian)面前。约瑟夫斯对他说,你以后会成为罗马皇帝。不多久,尼禄自杀。之后一年间皇位迅速更替,然后军队拥戴韦斯巴芗成为罗马皇帝。 为了感谢约瑟夫斯的预言,韦斯巴芗把他接到罗马居住,每年给他一笔钱。约瑟夫斯在这段时期写了后来的传世著作,包括《犹太战争史》和二十卷《犹太古史》。后者从亚当和夏娃开始,叙述了犹太人眼中的犹太史。 犹太人没有保留约瑟夫斯的著作。一种解释是犹太人认为他是个叛徒,不屑保留。另一种解释是,他投诚后的著作都是用希腊语写的,当时的犹太人已经不怎么用希腊语了。 约瑟夫斯的著作主要是通过基督徒的传抄保存下来的,一大原因是《犹太古史》里提到了好几位《新约》里的重要人物,包括耶稣。 约瑟夫斯出生时,耶稣才去世几年(没人确切知道耶稣到底是哪年死的,但学者公认在公元30年至33年之间)。约瑟夫斯在犹太人第一次起义期间驻扎过的加利利地区,正是《新约》里记载的耶稣行过诸多奇迹的地方。 耶稣在《犹太古史》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第20卷中提到耶稣有位兄弟叫雅各(James)。这正好和《新约》保罗书信里提及的“主的兄弟雅各”相应证。 另一次是比较长的,也更有争议性的一段文字。约瑟夫斯在第18卷里写道: “大约此时住着一位叫耶稣的智者,如果他能被称为人的话。他行出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又是那些乐于接受真理之人的老师。他赢得许多犹太人和希腊人的信任。他就是弥赛亚。当他被我们当中有权势的人控告时,彼拉多把他钉在十字架上。那些原来爱他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止息。他在第三天复活后向他们显现。神的先知已经预示了这些事,还有其他关于他的无数事迹。以他命名的基督徒群体,至今没有消失。” 问题来了,约瑟夫斯是犹太人,不是基督徒。一世纪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主要纷争就在于耶稣到底是不是弥赛亚(希伯来语“救世主”的意思),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复活。文中称耶稣为“弥赛亚” 多少有点令人惊奇。 现在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段话完全出自约瑟夫斯之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中应该有传抄者的添加,这在古代手抄本中是常见的现象。真实的原文很可能是这样的: “大约此时住着一位叫耶稣的智者[…]。他行出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又是那些乐于接受真理之人的老师。他赢得许多犹太人和希腊人的信任。[…] 当他被我们当中有权势的人控告时,彼拉多把他钉在十字架上。那些原来爱他的人并没有因此而止息。[…] 以他命名的基督徒群体,至今没有消失。” 这段文字是非基督教文献中对耶稣的最早记载。约瑟夫斯于公元100年去世。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了解一世纪犹太人历史和早期基督教背景的重要文献。 参考资料: Bart D. Ehrman, The History of the Bible: The Mak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Flavius Josephus, Jewish Antiquities [Trans. William Whiston]

《新约》不是本入门书

把《新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用的YouVersion上的90天阅读计划,新标点和合版。 今年有好几次机会给有兴趣的朋友介绍基督教是什么,所以这次读经时就刻意把自己代入一个慕道者的角色,也就是对基督教没太多了解但又有着开放心态的人,想感受一下这种阅读体验会是怎样。 我的结论是,《新约》可能不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起码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 《新约》的内容概括一下就是,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出现了一个来自拿撒勒的名叫耶稣的人,他的言行怪异,自称是神的儿子,让人不知道这人是精神有问题还是真的了解什么终极奥秘。他做出了一些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比如让瞎眼的能看见,在水上走,让麻风病人痊愈,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让水变成酒等等,这些事在当时就有人不信(古人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蠢)。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又从死里复活。起码追随他的门徒是这么说的,也知道这些事让人难以置信,所以他们留下了文字记录,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并且相信,这些事的确发生过,尽管貌似不可能。 现代人就算读了《新约》,理解了以上内容,也可能问一句,所以呢?跟我有什么关系? 问题就在于《新约》是为一世纪的犹太人而写的。那时候的犹太人已经有了希伯来圣经,也就是《旧约》,他们已经接受《创世纪》里的说法: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旨意偷食禁果,让“罪”和死亡入了人世,让人活在一种失却完美却又不断想回归完美的状态中;耶和华拣选了犹太人做祂的子民,并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一直与犹太人同行等等。这些是《新约》里没有刻意提到,却默认了的内容和前提。 因为耶稣到来后,当时的多数犹太人依然不信他,神才通过保罗和十二门徒等人,把这个信仰揭示给了外邦人(即非犹太人),让拣选不再是基于犹太人的血统,以及上帝通过摩西给犹太人的律法,而是基于对耶稣的信靠。今天的基督教才因此而不仅仅是一个犹太人的信仰。上帝本身也不是只造了犹太人。 所以理论上说,要认识基督教,就要通读包括新旧约在内的全本《圣经》,还要了解一下一世纪犹太人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才能明白作者的本意。而《圣经》的总字数几乎相当于整部《追忆似水年华》。有这个耐心通读一本带文化背景的评注本的人,大概也已经不是慕道者了。 《新约》适合对基督教已经有一定了解的人读,当然也更适合基督徒读,对后者来说就不再是为了寻找信的理由,而是要了解信了之后该如何行。毕竟这从来不是一本“证明神存在”的书,而是要告诉人,在神存在,而耶稣就是我们的中保这个前提下,我们该怎么活。 所以对慕道者来说,我还是推荐C.S.路易斯出版于1952年的Mere Christianity。中文版叫《返璞归真》。这本书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基督教入门书,也是后来许多传道人的启蒙读物。 然而这个时代似乎也快翻篇了。对于生长在二十一世纪,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多过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人来说,我也推荐提姆·凯勒牧师(Tim Keller)的The Reason for God。中文版叫《为何是他》。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让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世纪的犹太人,首先看到基督教世界观和我们可观察到的世界之间的联系。 当你明白基督教为何与每个人都相关之后,才会明白《新约》里带来的消息为什么是“福音“。

提姆·凯勒:耶稣是谁?

分享一篇Tim Keller牧师的讲道:耶稣是谁。有时间的可以听一下这个40分钟的音频。没时间的可以看下面的文字版:   翻译/整理(有删节):潇潇 我读大学时有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那是1970年,美国入侵柬埔寨的时候。东北部的大学都罢课了,学生聚在校园里辩论生命的意义,我们何去何从。我的校园里每天都有公开集会。我记得有一组学生打出横幅,上面黑底白字写着:“耶稣基督的复活在智识上可信(intellectually credible),在存在上令人满足(existentially satisfying)。” 这些年来我意识到,一切有效的世界观、哲学观、信仰观都要经得起这两个考验。首先必须是真实的,其次要与我的现实相关,要能满足我的存在需要。 现代人讨论宗教或哲学,往往不再问第一个问题了,只问,这对我有用吗?这是危险的做法,就像安慰剂一样。重病的人吃了某种药,只要他足够相信这药,一些症状就可能得到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安慰剂本身是致命的,因为它在客观上对治疗疾病无能为力。 假如精神世界和宇宙物理世界一样,也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呢?每个人都有某种哲学观,都能回答,我们怎么了,要去哪里,人性是什么,终极现实是什么等问题。如果你说,只要我信了感觉好就行,那万一这是精神世界里的安慰剂效应呢?万一你感觉好了一阵,但客观上已经病入膏肓了呢?感觉良好又不能从根本上治病。 没有人否定基督教能帮助人。但基督教也说,我们不仅在存在上令人满足,在智识上也是可信的。我们的道理贴切,正因为这是真实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现代人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的。《圣经》却说,不要因为道理贴切而信,不要因为能满足需求而信,要因为这是真的才信。正因为是真的,才能满足你的需要,才有贴切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就只是安慰剂。 怎么知道基督教是真的呢?今晚时间有限,我想概括出在我看来最令人无可推诿的证据。那就是耶稣的真实性。 休斯顿·史密斯在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一书中说,人类历史上只有两个人的生命让人费解到忍不住问,你到底是谁?他们是释加牟尼和耶稣。史密斯说,这两个人的回答完全相反。释伽牟尼说,别崇拜我,我不是神,要看我的法。但耶稣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崇拜。耶稣不仅没说,我不是神,他明说,我不仅是一位神,我还是唯一的神。每次有人崇拜他,耶稣就站在那里,坦然接受。这是耶稣最让人费解的地方。 历史上不乏自称是神的人。但这些人最多只能说服少数处于社会边缘、精神失常的乌合之众而已。历史上也有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人,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很谦虚。他们总说,别崇拜我,所以他们才那么有影响力。除了一个人。 这人同时处于这两个类别中。他不仅宣称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事,还让人信了他。如果历史上一位那么有影响力的人宣称自己就是神,还因此要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忠诚,那么没有一个理性的人能不去研究一下就忽略这件事。你不能说,我有理性的人生观,我不相信耶稣是神,但其实我也没怎么去了解过,反正我身边聪明的人大都不相信,所以我也不信。 朋友们,耶稣宣称的事如此重要,你可别只是“估计”他不是神,你得“确定”他不是神才行啊。假如你收到纽约一家大律师事务所的官方信函,说你是英国皇室失散多年的继承人。(笑)。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拜托,我是中国人,怎么可能?或者你收到税务局的信说,你欠他们四十万美金。你说,怎么可能?我一年连赚都没赚那么多。(笑)。这两件事里,你都能看到事情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让你不能只是“估计”这不是真的,你得“确定”这不是真的,因为万一这是真的,而你错过了,那你的生活就毁了。 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唯有通过我才能抵达终极现实的时候,你得确定这不是真的啊。如果他是个疯子就罢了,我不认为每个人都该去研究David Koresh那样的人生,但万一耶稣所说是真的呢?很多人有过类似的宣称,都没什么证据支持。只有这一位不仅这样说了,还能产生这样的影响。你研究过他的生平了吗? 下面我列出五件事实。这些事实只有五种可能的解释。所有理性的人都不能不考察这些事实,得出五种之一的结论。如果你完全不愿了解这些事实,那我只想说,你是怎么了?假如你错了,你的整个人生都可能毁了。这件事就是如此重要。 我们来看这些事实。第一,两千多年前巴勒斯坦有一个人说自己是神。他说自己是救世主,是神的儿子,要把神的国带到地上来。 第二,他四处传播这个信息时,他身边的人看到他做出一些类似神迹的事。他们看到他用几块饼喂饱了五千人。他们看到他在水上走。他们看到他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们看到他治好人的病。我不是说他行了这些神迹,我是说,几百人看到他做出这些貌似神迹的事了。他所到之处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你们刚刚听到的《约翰福音》第九章里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他不仅自称是神,还让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信了他,也就是那些和他同吃同住的门徒等人。要知道,地球上最不可能相信一个人是神的民族,就是一世纪的犹太人。东方人认为神是一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生命力,要说一个人是神的某种显现也并非不可能。而西方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信奉很多神。这些神往往伪装成人,混迹于世上。但犹太人不一样。犹太人认为神不仅超越世界,还创造了世界,自身没有起源。犹太人谨记十诫中的前两条。两千年来他们接受的教导是,绝对绝对不可崇拜任何受造物。绝对不可崇拜金牛。绝对不可崇拜太阳和月亮。这种观念给他们造成的影响之深,以至于很多年里他们都不用耶和华的名字。世界上最不可能相信某个人是神的,就是一世纪的犹太人。 不仅如此,世界上最不可能相信你是神的,就是那些和你一同起居的人。曾经有过那么多英雄人人爱戴,直到跟他们同住的人出来爆料。有人出书,有人写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宣称过自己是神,却没有产生过任何影响。因为总有身边的人看到这人的残忍,看到自私,看到狡诈,看到虚伪。这是第三件事实:耶稣身边的人不仅听他宣称自己是神,还信了他。 第四,耶稣死后,数百人都说看到他复活了。不仅所有的门徒看到了他,还有至少五百人同时看到他。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说了这件事。我们一会儿再来细说这点。 第五,这样的经历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男男女女的人生,他们四处传播这消息,许多人为此殉难。这没能阻止他们把这信仰传遍地中海。 怎么解释这些事呢?总得有个说法。只有五种可能性,或者说选择。前两种是不可能的。中间两种的概率很小。最后一种是逃不掉的结论。 第一种选择,也是纽约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说,耶稣是个传说。他们说,我们怎么知道耶稣是谁呢?我们怎么知道他说自己是神了呢?我们怎么知道他行了神迹呢?还不是他的追随者在他死后编故事,以讹传讹,把他没说的话说成是他说的,很多年之后才写出了《新约》,写的人也带着偏见。我们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你不能把《新约》当历史来读,只是个传说罢了。 这样是说不通的,理由有三。这个话题可以展开讲,但受限于时间,我只说三个理由。 第一,《圣经》不是作为传说来写的。《圣经》是作为历史来写的。就拿《路加福音》来说,路加开篇就说:“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耶稣的事迹,是起初亲眼看见的人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加在说,我没有亲眼所见,但我认识许多亲眼见过的人,也去仔细访问了这些人。路加就好像一位调查新闻记者一样,采访亲历者,对比不同说法,然后按着次序写出来,好让人知道这些事是真实的。 一位文学评论家说,你一读《新约》就能看出,福音书不是当作传说来写的。这要么是历史,要么就是某种写实主义小说,而这种体裁在18世纪以前根本不存在。一些小细节能说明这点。比如《约翰福音》第8章中,人把犯了邪淫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时,耶稣在地上写字。这个细节对于推进故事没有任何意义。这位评论家说,今天我们的写实主义小说里会有很多细节,会写,她走到门口,转动门把,门发出吱嘎声。今天的小说才这么写。福音书里充满了这样的细节,说耶稣在地上写字,又不告诉我们他写了什么,对故事情节一点作用都没有。当时的人不是这么写小说的。路加也没把这事当传说写。所以你在读《新约》福音书的时候,就必须假定,这要么是刻意为之的谎言,要么就是历史记述。两者只能选择其一。 第二,福音书要么是历史,要么是谎言。直到1900年以前,许多学者都说,福音书写在这些事件发生一百年以后。过去八十年的研究和考古学发现一直把这个时间往前推。现在所有学者都会说,福音书的写作时间在公元70年左右。而保罗书信写于这些事件发生后二十年内。这点意义重大。如果你要编故事,如果你说这座山上发生了这件事,这一年发生了这件事,那唯一能骗到人的办法就是,等目击者都死了再编。 1970年,我的大学里罢课,学生聚在一起辩论美国入侵柬埔寨的道德问题,当时没有人录像,也没人把这件事写下来。如果23年后——也就是保罗写信时距离耶稣受难的时间——我决定写说,罢课期间发生了暴动造成七八人死亡,没有人会相信我的。因为有太多亲历者还健在了。有些人已经去世,但大部分人还在。他们会说,你在胡说些什么?根本就没这事。 《新约》中几乎所有的书,都写于目击者还健在的时候。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5章中说,一时有五百人看到从死里复活后的耶稣。他们看到了活着的耶稣。所有学者的共识是,这封书信写在事件发生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间。这是一封公开信,是公众知识。如果这不是事实,怎么可能会有人信呢?当时几百人都可能站出来说:“你在说些什么?坟墓里不是空的,你自己看吧。这些事情从没发生。你说的五百人在哪里呢?我一个都不认识。” 所以你看,这不是个传说。这要么是谎言,要么就是历史记录。而谎言论说不通,因为写太早了。 最后,人会为骗局去死吗?想想十二位门徒,这得是多大一场阴谋。耶鲁大学历史学者Kenneth Scott Latourette曾说,为什么希腊罗马世界里诸多彼此竞争的信仰和哲学中,唯独基督教胜出了?为什么受到最多迫害还能胜出?为什么背后没有身居高位的人支持,基本只有穷人和奴隶,却能胜出?这个信仰如何能让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也不得不接受它,而且活得比这个支持它的帝国本身还长?他总结说,基督教在发端之时,显然发生了某种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事,也许是史上独一无二的事,如果没有这事,基督教后来的历史发展就无法得到解释。 有可能所有这些人都受骗了。这不是不可能。但是把所有这些事实结合在一起看,再考虑到写作时间,如果这是骗局,基督教信仰不可能传播开来。由于写作时间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除非墓穴就是空的,否则不能这么写。除非真有人看到耶稣从死里复活,否则也不能这么写。除非真有人听到耶稣自称是神,否则也不能这么写。因为目击人还活着。 有人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学者说,我们不知道耶稣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知道有人这么说。这些学者经常说自己是主流学者,但他们不是。这么说吧,如果你在现有历史证据上依然怀疑耶稣说了这些话,那么你不得不说,我们无法知道发生在过去的任何事。耶稣说了这些事的证据,远远多过凯撒入侵高卢的证据。对于后者我们只有一项记录,耶稣的事有四项记录。高卢战争的唯一记录里,已知最早的一份手抄本,其年代在事件发生900年后。而我们拥有的最早的福音书手抄本,其年代距离写作时间只有几年。 但这里有个区别。有个偏见。你研究恺撒的高卢战争,不会去想,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我就得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你不这么想。因为高卢战争真也好,假也罢,跟你的生活无关。但是世界上哪有人能读了福音书上的记录,还能泰然处之?学者说,我是从学术角度客观地研究《新约》。你不行的,没人可以。因为如果这是真的,那你从明天开始就要改变自己的活法。如果这是真的,那你的生活都已经失控了。你必须按照耶稣说的去做。你必须为他而活。你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活了。你得去了解他说了些什么。要去追随他。谁能用无动于衷的态度去研究这些呢? 想像有个法官要判一家公司的案子。这家公司被控诈骗。假如这位法官是这家公司的投资者,一旦公司罪名成立,她就会损失几千块。常识和法律都会说,她有利益冲突,不能让她来判这起案子。你坐下来读《圣经》,想知道这些事的真实性的时候,你的利益冲突比这法官还多。因为如果这是真的,你的人生都失控了。如果你知道有这样的利益冲突存在,但你必须研究一下,做出决定,那你一定得再三再四地检验自己的每种怀疑,因为这些怀疑可能出自偏见,因为你知道自己有极大的动机去不信。 假如耶稣不是传说,那么第二个不可能的结论是,他也不可能是一个贤人。很多人喜欢说,他只是位圣贤。这怎么可能呢?他说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他,没人能到父那里去。若要追随我,若要做我的门徒,你就要恨自己的父母。他说要救自己性命的都会失去性命,但为我舍命的都会得到生命。他说天上和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这世界的终结。 我把这些话翻译成现代语言。他说他是抵达终极现实的唯一渠道。我就是终极现实。他说要追随我就要放弃一切。你对我的爱必须如此之高,以至于你对父母小孩和其他任何事物的爱都相形见绌,如同恨一般。如果有任何事阻拦你,是眼睛就把眼睛挖出来,是手就把手砍掉,不值得为它们失去我。全部现实、全部宇宙都要拜我,一切也都要拜你,只要你来追随我。谁说过这样的话?贤人是不会这么说的。这人要么是神,要么就是有病。但他不可能是个贤人。你可以拒绝他,恨他,杀他,但别说他是个贤人。 好了,他不是传说,也不是贤人。我们又说,那他可能是个骗子,或者疯子。我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讨论,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说法,都是在说,他欺骗了他的追随者。这里就有个问题了。我们看看他讲道的质量。G. K. Chesterton曾说,如果我在路上找到一把钥匙,发现它刚好能打开我家的一把锁,我就会认为这把钥匙最有可能是锁匠造出来的。如果我在前现代的东方社会里找到一些教导,发现它们具有如此普遍的有效性,以至于在每个世纪都吸引并满足了无数人,包括历史上最聪明的头脑和最淳朴的心灵,还在几乎每种文化中都扎下根,激励人在各种艺术中创作出美的杰作,还持续快速发展,在那些一个世纪前根本没听过耶稣的地上站住了脚;假如这样的讲道明显契合那么多时代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人类的心灵之锁,这像是一个骗子或疯子的功劳吗?这更像是出自“心匠”之手吧。 我们再来看他的人生。有人说,还没有人自己发现了耶稣说过的那些话。你们读一下那些记录,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编出这些话?他的行为让人无可指摘,他总是历久弥新,让人惊艳万分,因为他超出你想像地好。这就是完美带给人的惊讶。在他身上结合了看似难以共存的美德,他温柔而不懦弱,强大而不苛刻,谦虚而不自卑,神圣而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威严而不迟钝,热情而不偏颇,他严厉审判自鸣得意的人,又以恩慈对待破碎的心。P. T. Forsyth说,如果神不是这样,就不是我们渴望的那个神,也不是世人需要的那个神。我们在描述耶稣的时候,难道一点也不能体验到当时那些目击者的感受吗?感觉不到他们跪下去拜他的理由吗?他们感觉到也知道,面前这人就是道成肉身的神。世界上最不可能相信这种说法的,正是一世纪的犹太人。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他们去相信?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圣托马斯·阿奎那曾说,假如耶稣不是真的,那么历史上就发生了一个更大的奇迹:让半个罗马帝国在道德上产生转变,拥抱无私和神圣的,竟然只不过是史上最大的一个谎言。 最后那个逃不掉的选择是什么呢?耶稣不是传说,不是圣贤。这都是不可能(impossible)的选项。他是疯子或骗子的概率很小(improbable)。我们还剩下什么选项呢?如果你抛弃对于超自然的可能性的偏见,如果抛弃对于奇迹的偏见,那么要相信耶稣说的话依然很难,但不相信更难。要相信他说的话不容易,但那些让你不相信的理论,会更加似是而非,更加漏洞百出,因此我们只能得出最终结论:他指着自己说的话一定是真的。 如果这是真的,这就意味着你对耶稣的反应也应该是极端的,否则你根本不认识真正的耶稣。因为耶稣宣称的事如此重要,你应该要么恨他、攻击他,要么怕他、逃避他,要么爱他,拜在他的面前。理性的选择只有这三种。 但如果你说,哎,我不知道该怎么想。或者,我觉得我是基督徒,我希望我是个更好的基督徒。或者,我不知道我算不算基督徒。那你根本还不知道耶稣是谁。你还没认识真正的耶稣,只不过是在回应自己的想像罢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