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伦主教:所有人都会得救吗?

所有人都会“得救”吗?从我在福传和护教领域的大量实践经验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各方都坚持己见。坦率地说,圣经的见证并不太明确。一方面,我们从耶稣本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地狱的陈述,他通常称之为“Gehenna”。还有主所说的那句名言,即很多人走通往灭亡的宽路,却很少人走通往生命的窄路。我们也看到耶稣对出卖他的犹达斯的评价似乎充满绝望:“那人若没有生,为他更好”(玛26:24)。此外,《默示录》似乎相当明确地指出,被拯救的人数是有限的,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终将落入“火坑”(默20:14)。

另一方面,新约中有许多经文至少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那审判之日,所有人都将找到自己在天国中的位置。例如,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大胆宣告:“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若12:32)。保禄的书信中充满了带有普救论倾向的论述。例如,在《罗马书》第五章中,我们读到:“这样看来,就如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被定了罪;同样,也因一人的正义行为,众人也都获得了正义和生命”(罗5:18)。在《格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中,保禄说道:“就如在亚当内,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内,众人都要复活”(格前15:22)。在《弟铎书》中,有一句直截了当的话:“的确,天主救众人的恩宠已经出现”(铎2:11)。或许最有说服力的是,在《厄弗所书》中,保禄断言:“天主丰厚地把这恩宠倾注在我们身上,赐与我们各种智慧和明达,为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是全照他在爱子内所定的计划:就是依照他的措施,当时期一满,就使天上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弗1:8-10)。在《斐理伯书》第二章著名的圣咏结束时,我们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话:“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斐2:10-11)。

基于经文的模棱两可,教会传统在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一定模糊性。戴尔都良(Tertullian)率先提出,天堂中蒙福者的一部分喜乐来自于品味被诅咒者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被伯多禄·隆巴迪(Peter Lombard)和多玛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所承袭,他们认为,目睹被弃者的折磨会增加得救者的至福感。圣奥斯定(St. Augustine)则认为,由于原罪及其影响,存在一个 “被诅咒之众”(massa damnata),而天主在其不可测度的怜悯中仅拯救了其中一小部分人。不少神秘主义者和灵修作家声称,地狱确实拥挤不堪,这无疑受到上述神学观点的影响。相信地狱拥挤论的人喜欢引用这种说法:“灵魂像暴风雪中的雪花一样堕入地狱。”有人说这句话是圣女大德兰(St. Teresa of Avila)说的,也有人说是见到法蒂玛圣母显现的人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神学传统中绝不是普遍共识。事实上,当我们转向东方教父的思想时,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浮现出来。基于前面提到的许多保禄书信中的经文,尼撒的圣额我略(Gregory of Nyssa)、奥利振(Origen)和宣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等思想家提出了普救论,或至少是非常接近普救论的观点。尼撒的圣额我略的核心论点围绕着天主创造行为与这一行为所指向的最终目的之间的关系展开。当天主从无中创造世界时,他赋予了世界一个目的,而由于天主是全善的,这个目的必然也是全善的。那么,天主如何能允许他的任何一个受造物最终走向永恒的折磨呢?这样的结局难道不会对造物主的全能和仁慈造成致命一击吗?东方教父当然没有忽视世上邪恶的存在,也没有忽视痛苦在自主个体的灵性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他们倾向于将这些理解为暂时的现象,最终会被带入善的现实。

公平地说,基督教传统中也有许多神秘主义者倾向于更接近普救论的观点。锡耶纳的加大利纳(Catherine of Siena)对即便只有一个人受苦于地狱的前景感到震惊,她曾问天主,怎会允许有人从祂手中滑落。天父给她的回答(她告诉了自己的神师)十分奇妙:“爱无法被地狱所容纳;爱会完全毁灭地狱。”受到这一启示的鼓舞,圣女对天主说:“如果我能在爱中与你结合,同时站在地狱入口处,将其堵住,令无人能进入,那将是我最大的喜悦。”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圣埃迪特·施泰因(St. Edith Stein)对人类意志的扭曲和堕落并不陌生,但她仍然能够谈到,即使是最坏的罪人,其自由意志最终也会被基督“巧妙地战胜”。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诺里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基于她的神秘体验,她怀抱末世的希望:“一切终将安然无恙,一切终将安然无恙,世间万物也终将安然无恙。”这句深具希望的话被T.S.艾略特引用到他的诗作《小吉丁》(Little Gidding)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张力呢?还是说,应该让其保持悬而未决的状态?特利腾大公会议警告我们,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轻率地断定所有人都终将得救,二是绝望地认定大多数人必然堕入永罚。或许,将各种有时相互矛盾的经文、神学和神秘主义观点并置,正是探索这难以琢磨的中道立场的最佳方式。对我而言,20世纪的神学大师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巧妙。他是圣奥斯定和奥利振的追随者,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一种对奥斯定的“奥利振化”。换句话说,他虽未完全接受奥利振的 “万有回归”(apokatastasis pantōn,意为所有人终将得救),但也逐渐远离了奥斯定的 “被诅咒之众”(massa damnata) 的观点。他提出一种主张:我们可以怀抱希望,期盼所有人都能得救。

必须强调一个关键点:巴尔塔萨的希望并非基于人类的成就。如果得救仅仅是人类道德卓越的结果,那么“被诅咒之众”(massa damnata)的神学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所谈论的希望并不在于人类的成就,而在于耶稣通过其死亡与复活所成就的工作。圣子走向完全被弃的“遥远之地”,至少在原则上拥抱了那些最远离天主的男女。他因此向所有人提供了得救的真实可能性。我们此前以巴尔塔萨的方式提到过这样一种情景:罪人竭力远离天父,却不自觉地撞进圣子怀抱。同样,用耶稣著名的比喻来说,确实,大多数人选择了通往灭亡的宽路,但耶稣却出于爱,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正是为了阻止他们走向毁灭。正如保禄所言:“天主曾使那不认识罪的,替我们成了罪,好叫我们在他内成为天主的正义”(格后5:21)。借此,耶稣将天主的怜悯提供给所有罪人。

巴尔塔萨指出,所有关于地狱的言论,即使是耶稣所说的,也都是发生在祂死亡与复活之前,而所有关于普救可能性的言论,则出现在逾越奥迹之后。因此,是否可以将前者视为警告之语,而后者视为承诺与希望之语?尽管如此,鉴于人类自由的有限性和罪性,拒绝天主圣子所完成的那极致之爱的行为仍然是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巴尔塔萨认为,严格来说,地狱是一种逾越奥迹之后的状态,因为它不仅仅是旧约中的“阴间”(Sheol),更确切地说,是拒绝基督所提供之爱的那种状态。这样的状态可能存在吗?毫无疑问,可以。但我们是否可以怀抱希望,没有人最终会完全陷入其中?同样,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说:“在望德中,教会祈求所有的人都得救”(CCC 1821)。

最终,有关地狱的教义是两个更基本真理的推论——即天主是爱以及我们拥有自由。爱(即以意志追求他人的善)是天主的全部本质。祂不会时而爱、时而不爱,也不会改变心意。正如耶稣所说,天主确实如同太阳,无差别地光照善人和恶人。没有任何行为能迫使祂停止爱我们。与此同时,我们拥有自由,这意味着我们不是天主的傀儡,因此可以选择对祂的爱说“是”或“否”。当耶稣敦促我们“努力通过那窄门”时,或许是在提醒我们,不要争论到底有多少人得救,而应像圣保禄所说的那样,“怀着恐惧战栗,努力成就你们得救的事”(斐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