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彼得:教会的磐石

Perugino, Christ Giving the Keys of the Kingdom to St. Peter, Sistine Chapel, 1481-83, fresco

为什么理解使徒彼得(天主教译伯多禄)的地位对教会观的形成很重要?这篇是为新教朋友写的。这个讨论很重要。

耶稣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是留下了由他亲自选出的十二宗徒和一个教会。四世纪形成的《尼西亚信经》,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流传最广的信仰宣言。信经的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教会」一词来自希腊文「ekklesia」,意思是一群人的聚集。《新约》里第一次提到「教会」是在《马太福音》里。耶稣问十二门徒:「你们说我是谁?」渔夫西门率先答道:「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

从《旧约》以来,上主就多次给人改名,表示要赋予这人新的使命或祝福。上主给「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与他立约,要他做多国的父,又给他妻子「撒莱」改名为「撒拉」,赐给他们一个孩子。上主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让他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这里耶稣先给西门改名为「彼得」,然后许诺要把他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这符合《旧约》以来上主行事的方式。在《新约》使用的希腊文里,「彼得」(petros)就是「石头」(petra)的意思。当时耶稣和宗徒都讲亚兰语(Aramaic),这里只是被福音书作者翻译成了希腊文而已。在亚兰语里,石头是「Kepha」,音译为「矶法」,所以《新约》里有九处地方也以「矶法」称呼彼得。耶稣在这里的原话在亚兰语里听起来就是:「你是Kepha,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Kepha上。

耶稣还把坚固其他门徒、喂养羊群的任务交给彼得。耶稣在受难前预言,他被逮捕的当晚,彼得会在鸡叫前三次不认他。他对彼得说:「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一切照耶稣所说的应验,彼得三次不认主,心里哀痛,其他门徒也逃之夭夭。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一连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彼得三次都做出肯定答复,抵消了之前的三次否认。在彼得的每一次肯定答复后,耶稣都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

耶稣升天后,彼得作为十二门徒之首的地位逐渐表现出来。据《使徒行传》记载,十二门徒在一起时,彼得总是发言的那一位;彼得和约翰一起出去传教时,彼得也是发言的那位。圣灵降下之前,约一百二十人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楼房上聚会,其间「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提议挑选一个人来接替犹大的职分(使1:12-26)。五旬节那天,圣灵降下,门徒都被圣灵充满,「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向众人讲述耶稣死而复活的事。众人听了问使徒要怎么行,也是彼得劝他们悔改,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当天就让约三千人归信(使2:4-41)。彼得和约翰一同到圣殿去,一个瘸腿的人求他们周济,彼得与瘸子讲话,并且治好他的瘸腿。接着彼得在所罗门廊下为耶稣作见证(使3:1-26)。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卖了田产,克扣银子后把剩下的拿去放在众使徒面前,是彼得开口教训了他(使5:1-11)。

使徒彼得因此在基督教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年的十二门徒四处奔走,设定继承人,将使徒的职务传承下去,这些继承人就是主教。而因为彼得在罗马建立了教会团体,又在那里殉道,教会传统认为彼得是第一任罗马主教。圣依勒内(St. Irenaeus)在《驳异端》里列出从彼得到义禄(Eleutherius, 175-189年)的十三任罗马主教的名字。在义禄的时代,教会里出现各种异端学说,圣依勒内追溯罗马主教的承继是为指出,他们才保留了使徒的教导,脱离使徒传承的教导难以保持正统

今天的方济各教宗即第266任罗马主教。「教宗」一词源自希腊文「pappas」,意思是「父亲」。早期教会用「教宗」一词尊称所有主教,这一传统在一些东方教会里延续至今,比如今天的亚历山大科普特正教会仍有自己的教宗,不过这位教宗不是罗马主教的继承者,而是亚历山大第一任主教、福音书作者马可的继承者。但是在西方教会里,「教宗」一词在中世纪逐渐演变为对罗马主教的专用称呼。我们所说的天主教会,就是所有与彼得的继承者罗马主教共融(in communion)的基督徒的总和。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建造在使徒彼得的墓地之上,教堂外还有一尊彼得握着「天国钥匙」的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耶稣当年的嘱托。除了天主教会以外,其他保留了使徒传承的教会还有东正教和各大东方正统教会。

一些新教教派认为,耶稣不是把教会建立在彼得这个人之上,而是建立在「彼得的信心」之上,因为是彼得的信心让他率先承认耶稣为基督。这样去解读,就淡化了彼得其人,以及彼得继承者——教宗的地位。但是这种解读有两个问题。一是原文明确把教会建立在「彼得」这块「磐石」上,而不是建立在彼得的信心上。在耶稣使用的亚兰语里,「彼得」和「磐石」是同一个词——Kepha。这段没有理由不按字面去理解。从后来耶稣又让彼得坚固其他弟兄、喂养羊群的嘱咐看,以及从彼得在《使徒行传》中担负起发言人的角色看,把磐石理解为彼得这个人更合理。二是「信心说」完全不见于早期教父著作。教父的理解和今天的天主教一样,也和其他同样继承了使徒传承,但现下与天主教处于分裂状态的教会,如东正教和东方正统教等是一样的。只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里分裂出去的一些新教教派里,才渐渐出现「信心说」。改革家为了反对教宗权柄,对这段经文提出新的解读,其动机不难理解,但这种解读缺乏历史和文本依据。而且,16世纪西欧的个别改革家,是否有权柄改变早期基督徒视为共识的解读,这可能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讨论这个话题绝不是为了意气之争。作为基督徒,没有理由不相信耶稣希望他留下的全部信仰宝库能被所有基督徒共享。这信仰宝库里包括他的话语,也就是《圣经》,也包括他设立的所有圣事:入门时的圣洗和坚振,每个主日(甚至每天)可以领到的圣体,从告解圣事中得到持续的宽恕,在圣秩圣事中参与基督的司祭职,在婚配圣事中获得圣化的恩宠,生病或临终时获得傅油。还包括为炼狱中的亲人祈祷,请天上的圣人为我们转祷……这些都是大部分新教教会里已不再有的东西。

以教宗为首的这个有形可见的教会,就是这个信仰宝库的守护者,也是《尼西亚信经》里那个「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她邀请所有人前来分享基督留下的丰盛生命,也为信仰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